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宿迁市沭阳县钱集镇石桥村:和睦乡邻,一起敲开致富门
2022-12-02 08:55:00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乡风文明#

鲜活灵动的墙画、井井有条的菜园、整洁干净的河道……初冬时节,打开抖音视频号“石桥村石人实事”,一帧帧村庄环境改善的视频引来众多点赞。沭阳县钱集镇石桥村的视频账号,不仅是村子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记录村庄实事的平台。

石桥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近几年,在各方帮扶下,石桥村逐步积累发展基础,村民携手走上致富路。

“新农人”:

一个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初冬,石桥村大片土地呈现出苍黄的色彩,有一片地却青翠如毯,这是创业者徐成成的草坪基地。

一张眼下石桥村里少见的年轻面孔,笑起来憨厚阳光——出生于1993年的徐成成,曾在苏锡常一带打工,也承包过工程,3年前开始投入草坪创业,去年来到石桥村。“我是隔壁乡镇的人,以前就知道石桥是‘穷村中的穷村’。得知我打算扩大草坪种植规模,石桥村韩书记非常支持,做工的村民也勤勤恳恳,这坚定了我在村里创业的想法。”徐成成说。

徐成成的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我做工程时接触到绿化草坪,2019年开始在原周集乡承包200亩地种草坪,遇到的困难一是资金、二是技术。资金方面,政府介绍我们申请低息创业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技术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徐成成回忆道,刚开始自己什么都不懂,得知周集有人掌握成熟的种植技术,他就天天开车转悠,别人干嘛他干嘛,一边看一边学。

经过几年摸索,徐成成逐渐成为一名草坪种植“土专家”。他介绍,一年正常种两季草,最近这茬在11月初播种,接着布网和盖无纺布、便于种子发芽,苗长出后可以施肥,次年3月起草。“草坪分冷季型和暖季型,我们这茬做的是混播,暖季型草上覆冷季型草,达到四季常青的效果。”

除了熟悉种草流程,徐成成还不断下功夫改善土质。“每年分几个区域取土,送到化肥厂化验,缺某种元素就及时补充。一位南农大教授经常来,实地看苗给建议,我总跟过去听。”

如今,徐成成共承包700余亩地种植草坪,其中551亩在石桥村。草坪年销量达80万平方米,去年销售额约600万元,带动40多位村民就业增收。“我希望用这个项目为父老乡亲们多谋些福利。”徐成成说,他还想尝试两年种植五季草,不仅让土地产值更高,也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村干部:

领好头,才能让百姓定心

石桥村位于钱集镇东北角,在沭阳、涟水两县交界处,距沭阳县城约1小时车程,距最近的国道也有10公里,位置偏僻,多年来以种植稻麦为主,“十三五”期间被列为省定经济薄弱村。

“石桥位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影响深远,这里的百姓正直淳朴,彼此关系融洽。过去穷,只是因为缺乏敢闯敢干的领头人和切实可行的致富项目。记得我刚到村部上班时,村里连个像样的会议室都没有。”90后村党支部书记韩鼎到村工作已5年多,昔日村民面貌与村子贫弱景象深深印在他脑海中。近5年,村里下大力气抓经济发展和补民生欠账。

从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上级政府的帮扶没有断过。除了资金扶持,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也于2020年来到石桥,经过考察会商,认定产业扶贫是根本出路。听说要引进产业项目,村民纷纷响应,土地得以顺利流转。如今林业公司种植楸树1024亩,创业青年种植草坪500余亩,年租金2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近400人次。建设用地有限,石桥便利用扶贫资金投资联合企业在青伊湖工业园区建设1座标准厂房,投资农业专业合作社烘干厂房和设备,年租金共77.1万元。

修村道、建厕所、造公园、装路灯……这些项目得到村民支持,民生欠账迅速补上。2021年,石桥村集体收入由5年前的10万元增至101万元,彻底甩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帽子。“这几年,我们村干部一心抓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改善和人居环境建设,从来不需要费心处理村民纠纷和矛盾。”韩鼎说。

经济发展渐有起色,精神文明建设也在逐步提升。韩鼎介绍,今年以来石桥累计开展文明宣讲活动15次,召开专题座谈会20余场。在移风易俗方面,石桥倡导村民间礼金往来一般不超过200元,村民积极响应,减轻人情支出负担。

石桥村打造的“石桥村石人实事”视频号,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账号里有村民自发编排的《我的国》等弘扬红色文化节目,有‘拒绝升学宴’座谈会记录,有百姓的中秋节演出,也有村干部工作日常和村庄小事。村民们不仅看,还积极投稿,账号现在有2600余人关注。”韩鼎说,村里干群关系融洽,只要引好方向,乡村振兴、共同致富定会展现现实模样。

提到发展瓶颈,韩鼎表示眼下还缺乏技术人才。“虽然我们开展了不少农民培训,但效果有限。一个原因是村里年轻人较少,另一个原因是部分村民虽然想干事创业,但遇到生活压力或忙于日常工作,往往就会不了了之。”

“原住民”:

远亲不如近邻,住村里安心

白菜、韭菜、辣椒、胡萝卜……石桥村刘东组一处红砖民房前,两分地上种了十多种蔬菜,这是71岁的黄恒龙精心打理的“门前风景”。

黄恒龙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沭城买了房,闺女在淮安定居,而他依然住在村里的老宅。“很多人认识几十年,没红过脸。现在年轻人大多不在家,要是哪户有人身体不好了,邻居做完工都要去看看。大家是邻居,却跟家人一样。”

在黄恒龙看来,石桥村的百姓淳朴勤劳,以前没有改变贫困面貌是有原因的。“庄子偏,农民没文化,又没个能人带头,经济很难发展,偏偏以前村干部换得勤。好在小韩书记这班干部都很年轻、肯干事,这几年积极引进项目,做任何事也都很尊重村民意见,大家都安下心来跟着干。”

黄恒龙介绍,十年前,石桥家家住老瓦房,村里只有土路,近些年已有部分村民盖起楼房,村里有了水泥路和路灯。“现在还有个文化工作队,一位退休老师领头,组织会唱歌的、拉二胡的,节日搞演出,平时晚上也热闹。”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凭借淳朴和谐的乡风推动乡村建设,石桥村实现脱贫摘帽、旧貌换新颜。启示有二:一是文明软实力转为发展硬支撑。正直友善和吃苦耐劳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能够有效吸引人才、资金、项目要素向乡村集聚。好乡风也是生产力,能为促进产业兴旺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二是敬业带头人闯出共富新天地。年轻有为的村干部班子尊重民情、倾听民意,当好农民的知心人。只有用真情换真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才能带着大伙一起干,让村庄出现令人振奋的新变化。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