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现代文明水平,推动着公民道德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对高校而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教育制度和体系,就要从3个维度出发,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即校级层面的制度设计维度、学院层面的中间衔接维度和志愿服务全过程维度。
高校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政教育制度设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层面制定总体方案,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成为大学生的固有品格,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把志愿者精神浸透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让学校成为社会道德的高地、城市文明的阵地和先进文化的策源地。
学院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政教育中间衔接,因时而动、因事而动。学院层面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政教育中承担承上启下作用,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政教育要重在平时、潜移默化,既要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优势,也要凝聚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方力量。学院要营造良好的具有奉献意识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公益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志愿服务全过程进行标准化、品牌化、制度化和精细化建设,形成体系化、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政教育。要坚持1个“刚柔相济”的指导原则,构建一套完整的“6个必有”的流程化体系,实现“3个特别能”的目标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公民意识和诚信意识、奉献精神。
采取“刚柔相济”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政教育指导原则,既给予大学生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又实行严格严厉的管理督导。“柔”的一面,即对大学生的关爱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健康,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为他们购买保险、提供交通工具和卫生健康的饮食,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帮助学生志愿者。“刚”的一面,即为让大学生志愿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用法治思维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他们必须遵守志愿服务规则。如果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违反校纪,必须及时严肃处理,以儆效尤,使他们养成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构建一套“6个必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政教育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流程化、制度化。“活动前必有岗前培训”。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前一周,学校召开志愿服务岗前培训会,一般由志愿服务活动主办方介绍服务工作内容,由志愿服务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文化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前必有动员部署”。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一天,学校要举行志愿者思想政治动员大会。学校相关负责人发表讲话,激励大学生志愿者;指导教师阐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志愿者分工和注意事项;学生代表发言,并带领志愿者宣誓;志愿者签署志愿服务协议书,明确志愿服务权利义务、注意事项及保密条款等内容。“活动中必有沟通协调”“活动中必有指导帮助”。学校要积极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志愿服务能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主动与志愿服务主办方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志愿者的正当权益。“活动后必有先进表彰”“活动后必有总结分享”。志愿服务结束后一周内,学校召开表彰总结大会,相关负责人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与意见,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并颁发证书,号召全体大学生以优秀志愿者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为下一次志愿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造就“3个特别能”的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一是特别能守纪。志愿服务要统一行动,才能有序进行,所以要求大学生要特别能守纪。二是特别能吃苦。大学生志愿服务涉及各个方面,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服务大型国际会议时需要志愿者接送机,而国际航班往往在深夜或凌晨起飞或降落,这对志愿者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三是特别能干事。即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能力要强。志愿者服务对象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同层面的服务对象有不同的服务诉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各种复杂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保持最佳状态,提供最优的服务。
(作者为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本文为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2022SJSZ0807〉、2020年苏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研究重点课题〈SGZXA202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