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天气晴好,一节走心又生动的党课在淮安市洪泽区举行,现场不时传出阵阵掌声。“洪泽湖大堤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不仅有着众多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还有丰富的石刻遗存。”主讲人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以《赓续大湖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为题,结合自身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经历和洪泽湖文化历史研究历程娓娓道来。
“热爱文博工作,享受发现乐趣。”这句裴安年常挂在嘴上的话,正是他倾情文博事业40载的真实写照。1983年,经组织安排,裴安年被调至文化部门从事文博工作。“刚入行的两年里,我常常背着标本袋,徒步在洪泽的乡间田埂、偏远荒滩,对各乡镇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当地早先记录的人类生活年代向前推进2000余年,确定洪泽历史文化遗存60处。1991年,裴安年根据自己的考古调查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1992年撰写了《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他的调查成果填补了洪泽文博档案的空白。洪泽人称他为“洪泽湖畔‘掘宝人’”。
洪泽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也是南京博物院分院。2003年,洪泽计划筹建洪泽湖博物馆,裴安年作为资深文博工作者负责人员培训及藏品的征集、收藏、整理、建档等工作。“一次我从当地派出所寻获一把4米多长、近200斤的大枪,是过去渔民用来打野鸭的,抗战中也打日本侵略者,又名‘功臣枪’。”裴安年回忆说,当时他如获至宝,扛起大枪,步行好几百米送到船上,搬回馆里,一点也没觉得累。两年时间里,裴安年先后跑了18趟老子山。2004年,洪泽湖博物馆筹建完成,裴安年也从此担任洪泽湖博物馆馆长。
“只要一到洪泽湖大堤,我就会变得异常兴奋,精神状态特别好。”现年70岁的裴安年十分健谈,他说,洪泽湖大堤遗存内容丰富,点位分散,仅石刻遗存就有300多处,为了将这些文化遗存一一调查录入,40年来他每年徒步研究大堤石刻10余次,总行程1000多公里。他记录了洪泽湖大堤的每一处遗存和每一块碑刻的位置及内容,并为这些遗存和碑刻建立完整的档案。“2019年,洪泽湖出现罕见的枯水期,许多淹没在水下的碑刻重见天日,得到相关消息后,我徒步16公里进行搜寻,发现两块红色石刻遗存‘人民屏障’‘保民生安全’。”裴安年说,在他的参与下,共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28处,洪泽湖大堤先后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为向人们解读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文化,裴安年查阅了大量典籍资料,仅与洪泽湖相关的古代诗文他就收集了600多篇,并为每篇诗词作注解。目前,他已将其中400余篇诗文编辑成册并出版,他还将多年来对洪泽湖大堤的调查、研究,收集的石刻拓片等编辑出版。从事文博工作40年来,裴安年的工作日记有20多本,记录文字20余万字,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记录着他对洪泽区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成果。
去年4月,因年龄、身体等原因,裴安年离开了倾情工作40年的文博岗位。临别时,他将自己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并继续为文博事业发展献计献策。近日,裴安年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基层干部”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陈海霞 通讯员 谢辉 叶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