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恒水木园垃圾分类收集点。
编者按:6月24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在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按照法定程序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后,将正式向社会颁布实施。届时,南京将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如何让垃圾分类既叫好又叫座,让市民从不习惯到主动参与,南京正在积极探索最适合南京的方案。本报今起推出“垃圾分类倒计时”栏目,持续关注这场“新时尚”。
利用“人工督导定时定点+错时智能投放”,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星洲府·澜庭和御庭两个小区4月起率先进行“撤桶并点,定时收运”。两个多月的严格分类,让垃圾量成功减半。24日,江心洲街道宣布启动第二批“撤桶并点”,试点小区包括洲岛和园和平苑、保利二十四院、升龙檀园、银城润园、仁恒水木园。
今年4月,南京64个小区、101家单位率先进入垃圾强制分类“实战”。江心洲街道的胜科星洲府·澜庭、御庭两个小区进入先行先试第一方阵。在胜科星洲府·澜庭小区的地下车库中心位置,有一个全新的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区。该区域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工督导定时定点投放区(每天6:30—9:30,18:00—21:00);第二部分为错时智能投放区,里面装有智能投放机,方便居民在其他时间段使用,智能机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刷“宁分类”卡、人脸识别三种方式进行操作;第三部分是可回收物收集架和有害垃圾投放区,不锈钢的多层架上分别标注了纸盒、木块、泡沫、玻璃、塑料、金属、织物等细化分类区,只需按属性投放即可。大红色的有害垃圾箱对于电池、灯泡、过期药瓶等都有明确投放口的标注,便于操作。这种人工督导定时定点+错时智能投放新模式,基本兼顾了小区内所有住户。
“每天早晚投放时间段内有95%的居民都会拎着3袋垃圾前来投放,而且分类正确率也很高。”澜庭垃圾分类收集点督导员介绍,居民们不仅从一开始的不会分转变到现在的积极参与,也从原先的嫌麻烦、观望转变到现在的称赞。
分类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垃圾量成功减半,环境也美了几分。澜庭垃圾分类收集点督导员告诉记者,分类后垃圾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仁恒水木园垃圾分类收集点督导员也报出了类似数据结果:“在江心洲街道启动第二批撤桶并点前,水木园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过去几年,水木园周一至周五每天外运的垃圾有10多桶,如今不足5桶。”
“居民们家中产生的垃圾主要是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分出后,垃圾自然就减了量。”江心洲街道城管科副科长段频告诉记者,为保障垃圾分类形成整体合力,江心洲垃圾中转站正推进按单位计量收取垃圾泊载费用。“垃圾分类不到位,产生垃圾越多,付费就越多。”段频表示,垃圾站用这种方式倒逼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等单位重视垃圾分类,与此同时,街道与垃圾站也正联合启用垃圾分类评价体系,坚决做到不分类、不收运。
记者了解到,胜科星洲府两个小区的试点成功,给了江心洲街道和物业工作人员们极大信心。街道组织辖区内的物业公司分批次前往星洲府·澜庭实地查看,后由5家物业公司各自推选1个园区开展“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工作,这5个试点小区仍将采用物业托管、政府指导的运行方式开展工作。街道城管科科长胡浩介绍,根据街道与物业的合作,第一年,街道在每个点位安排2名督导员进行垃圾分类督导宣传、垃圾驳载、垃圾房周边环境保洁,做到无满溢无异味。第二年就将全部交由物业实施运行,街道结合实际情况给予考核经费。
眼下,江心洲这样实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桶边督导、分类收运”的模式同步在建邺区其他5个街道32个小区、37家单位同时开展,通过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垃圾分类模式,为今年四季度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打下坚实基础。
南报融媒体记者顾小萍
通讯员吴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