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打造“美丽徐州”发展新格局
2020-12-25 10:35:00  来源:徐州日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未来15年如何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2月24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全市“1+5”(1:指徐州市区;5:指新沂、邳州、睢宁、沛县、丰县。)总体规划成果初步方案,以新思路新定位,谋划“美丽徐州”发展新空间,打造“美丽徐州”发展新格局。

精准规划蓝图 坚持生态优先

作为面向2035年总体性、纲领性的战略谋划,新规划对徐州市全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未来15年需要建设的水利、交通、电力、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所有项目精准落位,绘就一张蓝图。

这张蓝图科学划分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清晰的“三生”空间,构建了全市“1+5+10+20+50”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五级城镇体系和中心城市“一核双心”、“一主两翼五组团多片区”的空间结构。高水平规划了大郭庄中央活力区、北部生态新城、东南方特片区、吕梁园博园片区、高铁新城片区、大许高铁物流片区、大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带、汉文化传承旅游目的地、市场搬迁“3+7”集聚地、淮海国际陆港等精品片区,有效保障省、市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突出“底线控制”,全面谋划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将构建“一心、三带、五组群”的都市圈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五心、两轴、一带、四区”的市域空间结构,市辖区构建“大湖北踞、两水绕城、三山鼎立、七脉入城”的生态安全体系,并在生态安全本底基础上构建“一主、两翼、三带、五组团”的弹性建设空间,最终形成山水入城、轴带拓展、组团弹性的美丽徐州国土空间新格局。

着眼四个定位 做强城市功能

新的规划方案着眼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准确把握徐州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总结徐州的国家使命与区域担当,提出将徐州建设成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的战略定位,并细化为“全国重要的双向开放综合性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生态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个定位。

进一步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统筹区域资源要素,强化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出了“科技创新核心、经济组织中枢、对外开放门户、医疗教育中心及文化交流纽带”五大区域中心职能。

进一步发挥综合交通优势。融入国家高铁干线网络,巩固徐州铁路枢纽地位。打造高速铁路2小时交通圈和城际铁路1小时交通圈,全面覆盖淮海经济区内城市,可以快速通达宿州、枣庄、萧县、蚌埠、商丘等多个市县,提升了菏泽、济宁、临沂、 连云港、宿迁等方向的可达性,实现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2小时交通圈”。对标千万能级机场,打造淮海经济区的国际空港,谋求高速快速路网络支撑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重点加强纵向省际高速公路网连通,形成“六纵四横一联”的高速公路网。

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基础上,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开发,大力开展徐州生态修复的2.0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为徐州市继续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进一步打造城市特色精品片区。积极打造徐州中央活力区、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区,综合研判生态、经济、社会等城市内涵,对蓝绿空间比例、地块开发强度、城市路网优化、水系网络连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要素进行同步规划设计。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分挖掘大运河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线性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通讯员 张洪武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