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宽敞的塑胶地坪上,丰富多彩的游乐设施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小区里,私搭乱建的篱笆被拆除,千余平方米的绿化得以恢复,曾经的“毁绿种菜”现象已销声匿迹;新修的道路整洁平坦,花草摇曳,绿树成荫,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生动真实的场景,正在云龙区翠屏山街道上演。
近年来,云龙区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持续擦亮“民生绘翠 相聚屏时”特色品牌,不断深化“1+7+N”全域代表“家站点”体系建设。这一举措,真正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敞开了倾听民意的“民意窗”。一个个宝贵的建议进入决策视野,一批批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打造“履职新场景” 保障群众诉求“有呼必应”
“随着‘家站点’高质量全覆盖,代表们履职的积极性愈发高涨,群众反映诉求也更加踊跃,阵地的氛围日益浓厚。”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主任汪为东介绍道。
以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为核心,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不断延伸社情民意的“表达触角”。在7个社区均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并定期开展“家门常开、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活动常搞、实事常办”的“五常”行动,切实做到人大代表进“家”入“站”到“点”的全面覆盖。在乔家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楼,新建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宽敞明亮,人大代表履职档案、活动开展记录、接待选民登记等资料一应俱全。通过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代表管理的实效性,将“家站点”打造成全天候的民意收集窗口。
织牢“民生幸福网”
推动服务触角“无处不在”
“我们小区的‘菜园子’该管管了!”“走廊里堆的杂物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在选民接待日,紫荆园小区居民马小燕和涂俊革来到街道人大代表之家,诉说自己的烦恼。
紫荆园是一个拆迁安置房小区,居民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毁绿种菜的情况较为常见。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多次上门与居民沟通协商,还邀请社区物业和居民到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解释教育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截至目前,紫荆园小区已清理各类毁绿行为50余处,拆除私搭乱建的篱笆26处,恢复绿化面积1300平方米,补种月季、波斯菊等600余株,小区的品质和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家站点”服务触角向基层的不断延伸,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成功化解了小区地下室积水、便民道路修缮等20余项治理难题,有效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解锁“多功能空间”
激活履职为民“澎湃动力”
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积极拓展人大代表之家的空间功能,与云龙区人民检察院合作打造“检察工作室”,有力推动检察业务向基层拓展。人大代表提出的“三八河全线清淤治污工程”“公共场所AED配置专项排查整治”等方面的建议,均通过案件化办理转化为检察建议,促进了“人大监督+检察监督”的深度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通过定期开展“局长进家”活动,区教育局、经济发展局、人社局等十余家政府部门负责同志走进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与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陆续解决了3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众多高质量意见建议的推进落实,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与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责任担当,也为政府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下一步,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将持续聚焦基本民生、多样民生、底线民生,扎实做好“三个民生”工作。以“家站点”为依托,积极回应新时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奋力谱写翠屏山人大工作的崭新篇章。本报记者 宋新 通讯员 吕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