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医务室的王海伦早到学校,认真查看学生体温监测情况。“王医生,这名女生呕吐了!”王海伦急忙为新生检查身体,得出主要诱因是心理紧张,当即与家长细心沟通说明。这样的情景,已是家常便饭,但对王海伦而言是“使命所在”!
“赤脚医生”,求索乡村医疗合作模式
1974年,王海伦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不满20岁被村民们推荐为堰桥乡刘巷大队“赤脚医生”。他立志学医,经公社卫生院短期培训,1975年10月王海伦开始了他“巡回”乡村田野的赤脚医生生涯。
一个没有受医学专业系统教育的热血青年,凭着边学习医药知识、边为群众看病的满腔热情忘我工作。1978年,王海伦成为大队卫生室负责人。
1989年12月,王海伦取得乡村“保健医师”专业技术职务,并光荣入党。“村里的合作医疗可不能断啊!”上世纪90年代,农村卫生室改革,普遍没了经济来源,眼看今后村民不能再享受免费合作医疗,王海伦心里说不出难受。他出于使命感,反复思索找到了两全其美办法,就是村民缴纳一点费用,作为村合作医疗新的资金来源。王海伦一次次做工作,村委领导、乡亲们都同意了他的“金点子”:确定每人每年10元的收费标准,统一交由村委管理、专款专用。
这一模式延续了5、6年,并且每年还略有盈余,到农村新的合作医疗模式建立才取消。刘巷村民一直享受着便宜便捷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室被评为甲级卫生室。
“24小时家庭医生”,慢病工作获全国先进
2003年,刘巷村卫生室按照惠山区统一规划,建成具有“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王海伦出任站长。他接到一项全新艰巨任务——作为无锡市唯一试点单位,参加全国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
“当时人们对高血压潜在威胁认识不高,平时不太注重自我保护。”试点项目2005—2009年实施,王海伦对社区1367户家庭、4641名居民调查摸底,摸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病患者情况,上门解释和宣传,并建立健康档案5640份,实施电脑动态管理。
3年多时间里,他手工记录1000多册,动态监测1.2万人次,干预对象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外地务工患者也闻讯主动加入,群众尝到了甜头,深受各级赞誉。2009年,他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后来又获评“无锡好人”。
“退而不休”,悬壶济世显仁心
2015年,王海伦退休了,他不变乡村医生本色,依然行走乡间,把对家乡人民的挚爱,化为对医卫事业的人生追求,始终如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王海伦在留用一年多和正式退休后,专注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培训,慢病等普查、跟踪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已年届花甲的他,开展卫生健康义务宣传3000多人次,发放各种疾病预防、健康知识材料7000多份,还进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2018年9月,他退而不休,被聘到堰桥实验小学医务室工作,他医者仁心、尽心尽职,早出晚归为同学们处理生病期间及突发状况,为全校4000多师生员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40多年来,王海伦多次获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个人、街道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惠山区“优秀家庭健康医生”、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2015年助人为乐“无锡好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他医德高尚、情系百姓,以乡村医师悬壶济世,践诺着医者毕生的仁心使命!(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