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2日起,南通六院(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紧急动员组织医护人员,集结10名护理人员和3名检验师分别组成应急核酸采样队和检测队,与来自其他市直单位的医护人员组成南通医疗团队,先后奔赴南京、转战扬州。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
“我报名!”“我可以!” 征集报名通知一经发布,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所有医护人员都是一家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抗疫出一份力!”市六院手术室的主管护师张刚杰说,疫情发生后,他时刻准备着奔赴前线。
在大家的踊跃报名下,南通六院赴宁核酸采样队伍迅速集结完毕,于7月22日清晨五点半出发。此次南通六院赴宁核酸采样队伍共10人,除了张刚杰外,其余9位都是女性。“作为一个党员,又是科室里的老同志,我觉得我必须上!”六院妇产科的马加锐也是赴宁核酸采样队伍的一员,她介绍,“队里的马红老师是我们当中最年长的,有着丰富的经验,动作快而娴熟,但有时候遇上连续的核酸采样工作,一连几小时不喝水不休息,一些年轻队员都有些吃力,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她的体力不支和疲惫,更能从她的坚持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深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队员们赶紧给家人“报平安”。“说不想家是假的,来到南京已经20天了,孩子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南京需要你,我也需要你’。”想起儿子,马加锐有些哽咽,“虽然这些天不能陪在他身边,但相信他也会为我感到自豪。”
十根冰棍,两个西瓜
在核酸采样现场,不乏小朋友的身影。碰到两三岁甚至更小的宝宝哭着不愿配合,队员们有时就得发挥“哄娃”技能:“宝宝,你看这个棉签,猜猜看它是不是甜的?嘴巴张大,一下就好啦!”遇到行动不便、由家人推着轮椅来到采样点的老人,队员们就会走到他们身边,弯腰为他们采样。
不分昼夜,医护人员蓝白相间的身影是大街小巷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的身后也有无数身影,一举一动都在真挚地表达着:“感谢有你!”
几天前,一个太阳正火热的白天,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来到工作人员通道口,把拎在手上的袋子递给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白”们,里面是10多根冰棍,他甜甜地对这群叔叔阿姨们说:“你们这上面写的是南通,本来我不认识第二个字,问了妈妈后,我现在认识了。原来你们是南通过来的,我太爱你们了!这是我用零花钱给你们买的冷饮,谢谢你们!”
又是一个夏夜,队员们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1点多,远远就看到一位老人在外面等着。看他们出来,老人把地上的两个西瓜抱起来就往他们怀里塞:“看到你们太辛苦了,也没什么能给你们的,从家里拿了两个西瓜,你们带回去吃。”
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触动“大白”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收到突如其来的礼物,“大白”们瞬间泪目,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字——“值得”!
转战扬州,24小时抢战
一轮接一轮核酸采样工作有序进行,检测结果成为大家最关注的热点。六院检验科主任张海云这次作为检验能手也增援南京。面对每天成千上万人的核酸检测量,张海云同科室的沈甜、曹王晶随同南通大部队于7月22日抵达南京后来不及休整,当晚就准备物资,23日就进入鼓楼医院江北院区,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当天就将检测量提高到了3万份/天。
同时,他们也接到了南京市要求他们就地组建独立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通知。他们立即行动,对接场地,只用了24小时,就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搭建好独立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检测量在全速运行情况下能够达到4万份/天。
7月30日,张海云和沈甜、曹王晶2名队员因核酸检测任务需要,再次转战扬州,对接场地,利用自己携带的设备于18小时内在扬州医联园区建立了实验室。所有检测人员分成4组,一天24小时,四班倒,全力完成核酸检测工作,至8月10日已完成扬州第五轮检测。“检验科是小家,抗击疫情是为大家,检验科责无旁贷,会做好排头兵。”提到此次支援工作,张海云表示,“检验科是一个整体,我们支援在外虽然辛苦,守在家里的团队更辛苦,在特殊时期,全科人员会协同努力克服困难,全力提速!”
(记者冯启榕 通讯员张燕 张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