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文化需要,这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一环。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致力文化建设,增进群众高质感体验。贯彻县委全会精神,我们要围绕文化建设高质量,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阜宁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打响阜宁特色文化品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文化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会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近年来,我县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犹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城乡大地,让群众生活更具质感。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县还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短板。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今后必须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
致力文化建设,必须优化文化供给、繁荣文化产业。要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新建一批农村文化大院,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文化惠民,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定期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打磨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发挥文化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招引各类文化产业项目。拓展“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在县内旅游场所植入传统戏剧、非遗技艺表演,丰富游客文旅体验。开发文旅衍生产品,放大阜宁大糕、公兴面塑、玻璃工艺品等品牌效应。
致力文化建设,必须守护文化根脉、广聚文化人才。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完善古镇、古建筑、古树名木和传统村落等保护名录和标识,挖掘历史底蕴,留住记忆乡愁。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力开展“寻找非遗传承人”活动,探寻传统民间工艺技艺,开展非遗传习展示,推广民俗表演,深入挖掘红色基因,推进红色遗存保护提升。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依托名家工作室,建立人才库,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本土文化名家、青年才俊。建设农村文艺人才队伍,支持乡土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名人、群众文化演出团队等发展,培育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