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扬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安委办联合发布了“扬州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从安全意识、居家安全、食品安全、社区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六个方面,把公共安全教育细化为24条警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蒋元峰表示:“从2018年2月发布的‘扬州文明有礼24条’到日前发布的‘扬州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扬州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主战场’,这是创新拓展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
有“文明红线”才能守住“安全底线”
“不卧床抽烟”“开车骑车不打手机”……细读“扬州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直指安全隐患。
“公共安全是文明的一面镜子。”邗江区双桥街道康乐社区党委书记范乃成表示,“‘文明有礼24条’是照出不文明陋习的‘反光镜’,‘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则是保护我们的‘护心镜’。”目前,康乐社区已将“扬州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张贴在小区门口,并分发到居民家中。
“公共安全的这面‘镜子’,还照出了社会温情。”广陵区文峰街道宣传委员、连运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大松说,“‘家庭就餐、堂食用餐,使用公筷公勺’,这一条既是文明礼仪,更是卫生安全措施,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更推动‘公筷公勺’走进家庭成为大家的自觉。”
“在公共场所、公共领域等带有‘公’字的地方,我们要像爱惜自己家里一样爱惜这些地方。”景区梅岭街道组织委员、锦旺社区党委书记戴素丽认为,“没有公德心和公共意识不强,往往会破坏公共领域的固有秩序,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人人都应该成为‘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的践行者。”
蒋元峰认为,从“文明有礼24条”到“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从文明“划红线”到安全“守底线”,扬州正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有“安全知识”更应该有“安全意识”
儿子急需用钱,司机卢某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停下车,用手机给儿子转账,高速巡逻民警发现后,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罚款200元扣6分,卢某后悔不已。这是3月13日发生在沪陕高速上的一起交通违法行为。
“应急车道不是‘心急车道’。”高速交警杜斌表示,交通安全知识司机都懂,就是缺乏安全意识,加强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警官宋金春认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匮乏,主要体现在对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行为的熟视无睹上。比如人人都知道过马路闯红灯很危险,但有些人照闯不误;大家都知道高空抛物危险,但就有人疏忽大意导致悲剧发生。“‘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发布,好比有了安全‘紧箍咒’。”
“知易行难,良好的文明习惯、安全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说,“扬州文明有礼24条”两年前开始实施,仅以“文明公筷”行动为例,扬州目前在外就餐的公筷使用率接近八成。“这一成果是市文明办等单位牵头召开20多次‘公筷行动’现场观摩会、组织400多场次进社区宣讲活动取得的。”
吴林斌表示,“公共安全教育警示24条”要借鉴“文明有礼24条”的宣传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宣传、反复警示、反复教育予以推进。(通讯员 周鸿飞 贾春 高倩 记 者 胡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