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桌带动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自2018年2月发布以来,“长者先动筷、夹菜用公筷”早已妇孺皆知。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餐饮店发现,餐桌上的文明意识已深入人心,夹菜用公筷、吃不完“兜”着走等文明行为随处可见。请大家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看看餐桌上的文明。
记者走访
公筷成饭桌“标配”,部分饭店一桌提供两双公筷
昨天,记者先后走访了市区多家餐饮店,每家饭店餐桌上都放着公筷和公勺。在顾客就餐前,工作人员会主动宣传有关文明就餐的知识,特别提到“夹菜用公筷”的文明习惯。
在东区奥林大酒店,墙面醒目位置张贴了文明餐桌礼仪以及节约粮食的各种文明标语,餐桌上也放着“公筷公勺见文明”、合理膳食等温馨提醒。记者注意到,每张桌子上配备了两副公筷公勺。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餐桌大,一张圆桌能坐20人,为了大家就餐方便,在原有一副公筷公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副。“这几年,不少顾客都养成了‘夹菜用公筷’的习惯,尤其是晚辈给长辈夹菜,既体现了敬老之心,又注意卫生健康。”该店负责人介绍。
在双东得月楼,每个餐桌上都放着公筷公勺。酒店工作人员介绍,有时根据顾客需求,会增加公筷数量,并主动提供打包服务。
记者在万象汇商场内的“吉祥春饼·烤鸭”店就餐,在点完餐后,记者向服务员咨询是否有公筷,服务员按照记者一行来消费的人数提供了一样多的一次性筷子。
市民养成“吃不完‘兜’着走”好习惯
“我们家主推家宴,有时顾客聚餐结束时,发现点的饭菜吃不完,这时我们会主动提供打包盒,供他们打包回家。”双东得月楼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市民勤俭节约意识不断增强,每次聚餐要么完成“光盘行动”,要么将饭菜打包带回家,总之浪费现象基本看不到了。
包括奥林大酒店在内多家餐饮店负责人表示,他们一直提倡“光盘行动”,在准备菜品时根据顾客需要,增加或减少。“之前我们遇到一家几口人点菜吃,考虑到有的菜分量多,吃不掉,顾客提出减量的要求,我们也同意了,相应的菜品钱也减掉一点。”一家中小型餐厅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万象汇商场内的“吉祥春饼·烤鸭”店就餐时还发现,菜单上有多种菜肴,其中主打菜品之一的燕麦春饼和吉祥筋饼分为15元/例(10张)和8元/例(5张)。服务员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只卖大份的,现在一方面社会上宣传节约粮食,另一方面的确有的顾客点了吃不完,所以在菜单上就分为了大份和小份,让顾客自由选择,不至于产生浪费。
市民心声
“节俭美德已扎根心底!”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顾客在酒席结束时,都会主动跟服务员要打包盒。市民朱先生告诉记者,之前就看到社会上有关节约食物、文明用餐的宣传,他们每次就餐后看到桌上有剩菜,都会选择将剩菜打包带走。“现在除了大酒店,不少中小型餐饮店也能提供打包盒、公筷等,我们都很满意。”
“小孩子都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大人更要做好做足,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家住老城区的陈玉弟老人今年70岁,每次家庭聚餐都选择附近的酒店。他说,老父亲今年已98岁,一大家四代人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父亲年纪大了,动作不灵活,每次吃饭我们都夹菜给他吃,桌上的公筷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方便。”陈玉弟说,他们在生活细节上注重对孩子进行教育,由于他们每次吃不完都会打包,现在孩子们也跟着学,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多位市民感慨,理性消费、文明用餐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体现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过去我们有时会有些浪费,为了面子不好意思打包剩菜剩饭,现在这样的坏习惯已经改了,并且身边很多朋友、同事都改掉了浪费的陋习。”市民温先生说。 记者 周阳 丁超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