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远辉 记者 陈源浩) 羊肠小道变身水泥路,猪圈旱厕改造成休闲广场,原本斑驳的老旧墙面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农耕文化彩绘图案……在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真油村,村民王秋香每天傍晚都会到新建的广场散步。他笑着感慨道:“路干净,出门处处好风景!”这番话,反映了当地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江都真武镇的真油村,是个标准的“镇中村”,也是真武油田“第一口井”真6井的发掘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村所辖六个组不到200户村民,却为家门口的环境犯了难:真油村的主干道西明寺路是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这条长1500多米、宽约5米的道路,由于运输车流量大、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每逢雨雪天气,道路必有积水,村民出行苦不堪言。
真油村党支部书记姜群介绍,去年底,真油村被纳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为解决村民们的“心头病”,真油村将该道路改造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不仅如此,全村14名党员干部通过摸排,形成一张“拆旧航拍图”,分期逐步对村居“废、破、危、违”“四必拆”建筑一一拆除。结合村庄规划和现实发展所需,着重打通“断头路”,规划建设景观公园、文化广场、停车场、共享菜园等民生项目。
施工期间,真武镇纪委与村监委会全程监督。历时两个半月,这条困扰村民的“烦心路”终于焕然一新,变成了“舒心路”。此外,真油村还解决了农村空间拥堵、配套老旧、村容村貌杂乱等问题。
如今的真油村,环境卫生呈现出崭新面貌,也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村民志愿者自发排定轮班表,每日手持扫帚、垃圾袋,认真清扫道路、绿化带中的杂物,各家门前也自觉保持干净。大家像呵护“自家客厅”般打理公共空间,昔日的卫生死角变成了整洁角落。
环境改善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真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镇已启动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行动,聚焦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拆旧拓新及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增加资金保障、引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监督推动等措施,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