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么好喊嘿嘿嘿,哎嘿嘿嘿,口难开哦……”近日,在润州区官塘桥街道举办的非遗保护创作研讨会上,秀山村居民、“秀山号子”传承人朱兰英、张荣英等人嘹亮的喊号声吸引了大家的关注。“秀山号子”是官塘桥街道秀山村农民在田间插秧、打麦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其源头可追溯至700年前,具有鲜明的乡土地域特征,更是流传至今的耕作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于2013年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喊号子能提气,大家才有精神干活。”年已七旬的朱兰英老人说,从她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喊号子了,秀山号子内容丰富多样,有“打麦号子”“耕田号子”“车水号子”等,这些劳动号子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着。
近年来,随着官塘片区的建设持续推进,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村民们纷纷告别农耕,“洗脚进城、住进高楼”。如何既留住文化根脉,又加快村民融城?官塘桥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轴心作用,汇聚各方红色力量共融共建,通过党群联手、村社联动、组织联盟的方式,以“农耕文化”为统领,创新保留了“非遗传承”“农民春晚”“农民运动会”等一大批文化品牌。
官塘桥街道积极动员新生力量广泛参与,鼓励周边居民加入进来,“一个传人带动一片”,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魂”。通过宣传发动,整合村、社区志愿者力量,推动秀山号子和太平花灯分别进校园、进社区传承,双管齐下,确保传承人队伍覆盖老中青三代。目前在官塘桥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成立了“秀山号子”小学生传承队伍,并且根据学生年级的变动,滚动充实队伍人数,保持学生传承队伍人数达30人以上。
不光是“秀山号子”,官塘桥街道另一项市级非遗“太平花灯”也拥有了成熟的传承人队伍,不仅成为街道历年农民春晚和广场演出的保留节目,更是多次“走出去”,受邀在市首届农民丰收节、《润州非遗》新书首发式等活动中表演。“号子”和“花灯”这些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凝聚来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文化沃土中焕发出了新生活力。
“为了更好地将‘农耕记忆’传承保存下来,街道在党建共享阵地打造了‘农耕文化展示馆’。”官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春光说,在“非遗传承”区,收集并展示了非遗表演道具、服装、演出视频、图片等,以实体化平台留下非遗之根。同时,在“农民运动会”“农民春晚”“茶文化”等区域,展示历史沿革、团队风貌、演出影像资料等,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本报通讯员 颜玲
本报记者 孙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