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致敬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2020-05-01 08:32: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作者:张韩虹  

编者按: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各地吹响了有序复工复产的号角。江苏不仅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也实现了有机衔接,内生动力正不断释放。然而,这持续向好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疫情初期,他们与时间赛跑;在助力复工复产的最前沿,他们为江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他们是医护人员、基建工作者、电力工人, 他们是平凡而努力的劳动者。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这些平凡劳动者的世界,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劳动者的力量。

李娟娟:用无畏诠释“最美”

4月12日晚上8:09,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李娟娟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去时风雨锁寒江,归来落樱染轻裳。”配图是两件行李包、一面印有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字样的队旗,一窗波光粼粼的长江水和江面反射的一束余晖。一段字、一张图,记录的是李娟娟从2月2日到达武汉至4月12日离开武汉71天的坚守。

虽然未曾谋面,但在和李娟娟电话采访时,记者似乎看到了这个90后姑娘“最美”的模样。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

“护士长,如果有第二批去武汉支援的机会能不能让我先上?作为一名重症监护人员,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1月27日,李娟娟给护士长发送了这样一条微信信息,这是她第二次递交请战书。短短的文字,体现的是她必战的决心。拗不过平时宠着长大的“丫头”,护士长最终还是心软了:“感谢亲爱的丫头,你是最棒的。”护士长如是回复。

“那时候可能是国内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你害怕吗?”

“不怕,我是医护,是学这个也是干这行的。更何况我也是党员,得对得起自己佩戴的那枚徽章。”李娟娟说,自己一直关注着国内疫情的动态,在江苏征集首批支援医疗队时,她就做好了支援的决定并早早给家人打好预防针。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名单上时,李娟娟激动得一夜未睡。

2月2日,李娟娟和另外117名医护人员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管该院区重症病房35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救治任务。“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李娟娟说。

病房里的“小可爱”担当

“爷爷,你今天好不好呀?你知道我是谁吗?”

“江苏队,‘小可爱’。”

这是一段发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的对话,对话者是李娟娟和病患刘爷爷。

李娟娟说,刘爷爷今年76岁,病情较为危重,起初需要靠无创呼吸机维持呼吸。经过她和同事们的救治,2月下旬,刘爷爷身体好转,已经可以脱离呼吸机了。为了庆祝刘爷爷即将康复出院,她用镜头记录下这段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在此前的每一天都会上演。

1991年出生的李娟娟是重症E组年纪最小的队员,她性格温和、做事不叫苦叫累,刘爷爷瞅着跟自家孙女一般大,便给她取名为“小可爱”。而在李娟娟心中,刘爷爷和病房内许多老人一样都是“大可爱”一般的存在。“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朝气蓬勃为他们送去欢乐和愉悦,爷爷奶奶们也都很开朗,我们一起跳健康操、一起聊天,就像一家人。”李娟娟所在的重症病房有35名危重症患者,他们中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疫情,家属不能过来照护,除了救治,她和同事们还要负责老人的一日三餐,为他们打开水、清理大小便排泄物等。

虽然是家中的独生女,但李娟娟身上看不到一点娇生惯养的脾性。她和同事们用细致认真的工作,赢得“大可爱”的肯定。李娟娟回忆说,3月9日是她所在病房一对老夫妇康复出院的日子。出院前,这对老夫妇面朝着江苏医疗队鞠躬并连连说着“感谢”。李娟娟说,看到老人们平安健康走出病房的那一刻,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一声医护,一生医护

李娟娟入住的宾馆离医院有30多公里的距离,她每天都要提前2小时出门。上班前她还会垫一些干粮并尽量不喝水,她说这样就能保持工作时和上下班路上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的状态。“那时候物资非常紧缺,我们穿戴的整套防护装备,如果中途离开病区要穿脱,不仅麻烦也很浪费。”

监测生命体征,翻身检查皮肤;完成CVC贴膜,更换输液器;查看使用中微泵、输液泵的药物名称、剂量和走速……和所有同事一样,被分在重症科E组的李娟娟每4小时就要轮换一次班。虽然工作繁琐单一且要求极高,但李娟娟没有想过后退。“既然做了就要担得起医护二字。”

3月3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健委决定,授予李娟娟等10位同志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4月29日,李娟娟又荣获“江苏省十佳抗疫职工”。这对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已有7年工作经验的李娟娟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之一。

一声医护,一生医护。李娟娟身上折射出的是当下青年敢于接过“接力棒”,扛起时代责任,释放青春热血,用奉献诠释“最美”的形象。还有许许多多像李娟娟一样的医务工作者,用责任和担当一次次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江苏经济报记者 刘 菁

李迎涛:助力复工复产的“光明使者”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江苏镇江供电公司东片变电运维班班长李迎涛,这个拥有25项专利和3项省市级QC成果奖的电力老行家工作时比往常更加谨慎。他说:“虽然力量有限,但作为一个平凡的变电运维人员,我也想为‘双胜利’贡献一份力量。”

硬核装备保供电

变电站是电网的“中枢神经”,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大面积的生产生活供电,李迎涛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变电站打交道,确保它们的安全平稳运行。

为有效推进复工复产,镇江石桥220千伏变电所计划对7台1990年开始使用至今的开关流变进行更换,更换后将可以为大型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大港地区带来更加稳定的电力。李迎涛需要做全盘的谋划指挥,大多数时候自己动手更是家常便饭。“2月中旬就开始筹备了,为的就是确保复工复产供电平稳,特殊时期必须要做出更加完善的应对。”李迎涛说。

听起来是7台设备更换,但由于牵涉电网的供电,因此只能采取一个个更换、间隔停送电的方式进行,近30人的团队为更换设备持续忙活了50天,往往一干就到凌晨。这样周而复始、一板一眼的操作背后,反映出电力一线的工作特质——看似简单无奇却出不得半点差错,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疏忽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工程终于顺利完工了。新设备提升了平稳供电水平,为整个大港地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保障,消除了疫情期间老百姓和企业用电薄弱的隐患。“其实干我们这行压力挺大的,既要能熬精神又要高度紧张,尤其是要为整个片区的供电负责。”李迎涛笑着说。

奋力抢修连轴转

其实,这样高负荷的工作,对李迎涛而言并非首次。镇江地区曾遭遇罕见的风灾,短短10分钟,东片电网就有几十条线路跳闸。正在下班回家途中的李迎涛凭借着职业敏感,立刻调转车头开向单位。

事实证明,李迎涛的判断是正确的。风灾瞬间造成东片电网1基500千伏铁塔倒塌、4座110千伏变电站失去高压电源,一时间片区遭遇了大面积的停电。“一些正在赶工期交订单的企业生产陷入停滞,如果不能尽快恢复供电,对辖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造成巨大影响。”李迎涛回忆说。

为了保障供电,李迎涛冒着风雨和同事们共同抢修操作。现场抢修、人员安排、方案制订……李迎涛一边自己动手,一边想着如何合力安排流程,整个人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马达。直到最后一条10千伏的故障线路恢复送电,整整用了36个小时。

“忙的时候没感觉,缓下来以后才觉得困,倒在床上就秒睡了。”李迎涛笑着说,干这行既考验体力也是个脑力活,任何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休息日里接到电话就得立刻出门,30年的一线经历早已习惯了。

劳动造就“发明家”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这是李迎涛在一线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秘诀,也是他为镇江乃至江苏全面复工复产贡献一份力量的“资本”。

李迎涛回忆,他和工作室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设备在检修时需要挂接地线,但很多设备没有专用的接地点,影响检修人员安全。为解决接地点接触面不足的问题,他与团队通过不断试验,成功研制出接地线桩头控制锁,且具备五防闭锁功能,该成果取得了国家实用型专利证书,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应用。

如今,以李迎涛名字命名的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近10年。变电站用综合主控台、400伏低压集中配电屏、变电站远程控制及在线管理系统、变电站可拆卸式防护隔板……创新工作室成果丰硕。李迎涛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项工具、一项操作通过技术革新,经同事们广泛使用且真正提高效率的时候。

作为工作室牵头人,李迎涛每周10个多小时“泡”在工作室。他甚至还在家里设置了工作台,利用休息时间做实验。短短几年,工作室获得的国家专利就有36项,其中有4项QC成果获得省市各种奖励,多项创新成果已在镇江供电公司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 宁

罗文浩: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4月29日,当罗文浩接过江苏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江苏省十佳抗疫职工”奖状时,他的眼里噙着泪水。在他看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同事和家人。回首抗疫的日日夜夜,他感慨万千:没有家人的支持,他不能挺身而出,火速支援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没有同事的鼎力支持,他无法圆满完成火神山1号楼、3号楼局部以及4号楼整体通风安装工程。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或许是他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挺身而出奔赴第一线

罗文浩是中建安装集团项目副总经理,长期驻扎在施工现场,春节期间他最大的心愿是陪伴家人度个完整的假期。对处于孕后期的妻子,他曾许下承诺:2020年春节请假在家,与她一起等待孩子出生。为兑现诺言,他在除夕前一天赶回湖北武汉的家。此时,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在全国打响。

1月27日上午10点,罗文浩接到公司的紧急通知:十天内要建成武汉版小汤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建设施工急需人手。那一刻,他心里五味杂陈。家乡有难,他不能袖手旁观 ;妻子临盆,他不忍就此离去。稍稍犹豫后,他便做出了选择:“我是武汉人,这次不去,我会后悔一辈子!虽然不能陪伴妻子,不能见证孩子的降生,待任务完成后,我定会用全部的爱去弥补她们。”

当罗文浩在考虑如何将事情告诉家人时,温柔贤惠的妻子已在心里做了决定,她微笑着说:“去吧!不要担心家里,我能照顾好自己。”妻子的体谅让他勇气倍增,果敢的他立即向单位报名,当日下午2点,罗文浩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现场,他成为中建安装集团在前线的首批建设者。

争分夺秒拉快“进度条”

到达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现场情况要比罗文浩想象得更艰难,交付时间迫在眉睫,工地上缺人手缺工具。罗文浩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赶去荆州,接同事归队。然而,这个听上去十分简单的任务,想要完成实属不易。彼时,湖北地区道路已封,即使拥有武汉地区的通行证,也无法顺利驶向目的地。为此,他一路辗转,原本6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结果整整用了20多个小时。当罗文浩再次赶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时,已是次日晚上7点。由于气温骤降,再加上天降大雨,现场到处泥泞坎坷,行走在工地上,罗文浩深一脚浅一脚仿佛踩在冰窟窿里,且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当看到同事们连续作战的疲惫身影,他毅然加入繁忙的工作之中,直到第二天早晨8点才收工。

罗文浩还没来得及多加休息,又接到了新任务——援建武汉火神山医院。作为公司援建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项目副总指挥,罗文浩带领100余名工人火速转移战场,与时间赛跑,开启了更艰苦的工作。下雨天,路不好走,为了争分夺秒赶工期,大家挽起裤脚,拧干鞋子继续作业;缺少施工用具,轮休的工人走遍工地附近40多家五金商店采购,同时实施“工人两班倒,人停机器不停”的措施;没有运输设备,大家依靠双手把物资逐一抬进现场。

共享“援建武汉”荣光

“金凤生了个7斤半的丫头,母女平安,你安心工作!”接到母亲的电话时,已四天三夜没合眼的罗文浩喜极而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罗文浩常常不能与家人联系,只能偶尔挤出点时间给妻子毕金凤报平安,特别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正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当工程进入最后交付时,武汉下了一场大雨,严重影响了室外焊接作业,施工进度因此被耽搁。为了保证完成工程交付,罗文浩几乎想尽一切办法。或许是他不服输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越来越多的专业作业人员加入施工队伍中,大家夜以继日顺利完成了通风工程安装。

罗文浩为女儿取名“媛涵”,就是想让女儿和自己一起分享 “援建武汉”的荣光。他希望女儿长大后,也能像自己一样,热爱家乡,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责编:徐晓冬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