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050公里崎岖山路,踏访22个未摘帽贫困村。
这是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工作组组长陈世海“五一”长假的行程。
一路风雨兼程,只因使命在肩。“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形势逼人,一刻也等不起,一步也慢不得。”来自张家港,挂职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陈世海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扶贫老兵”。早在2007年4月,陈世海就作为首批援宿干部赴对口帮扶的苏北欠发达地区宿迁市宿豫区挂职任区委副书记,从事三年零一个月的江苏省南北挂钩合作工作。十年后,陈世海又踏上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征程,作为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的首批队员,开启了在沿河的四年挂职扶贫岁月。
地处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沿河,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牌督战的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也是贵州省9个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铜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和未摘帽贫困县。在江苏省所有对口帮扶支援地区中,沿河是唯一未摘帽的贫困县。到2019年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2.02万人,贫困发生率3.3%,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沿河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今年,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财政统筹资金拿出2.26亿元,帮助沿河实施64个项目。张家港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帮扶沿河,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教育扶贫等项目9个,覆盖贫困人口1.2万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
怀着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满腔激情,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工作组与沿河全县干部群众一道,克服一切困难,立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拿下沿河深度贫困最后堡垒。今年3月24日至29日,工作组6天时间行程1000多公里,跑遍沿河22个乡镇(街道),实地察看指导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项目推进。4月30日,陈世海“一声令下”,工作组再次踏上征程,这次的目标是沿河22个未摘帽贫困村。
摘帽难,难在交通这个“拦路虎”。22个贫困村分散在沿河12个乡镇(街道),绝大多数地处所在乡镇(街道)的边角地带,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共有未脱贫人口1933人,占全县未脱贫人口的9.6%,贫困发生率普遍在4%以上。
红竹村位于沿河最北部的塘坝镇,贫困发生率高达8.9%,是22个未摘帽贫困村中最高的一个,今年要脱贫40户148人。4月30日下午,工作组第一站来到这里。听闻村里与张家港企业江苏沙钢集团结对脱贫,陈世海叮嘱驻村干部,“沙钢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带动能力非常强。这次结对帮扶是个很好的机会,你们要主动对接,特别是消费扶贫、务工就业等这些方面,多联系多沟通,积极争取沙钢的支持。”
5月1日一早,工作组冒着浓雾前往思渠镇瑞石坪村。这个村山顶上种植烟叶800亩,由于道路不通,极其不便。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安排该村72万元,新建4.5米宽的产业路6公里,目前正在紧张施工,预计5月底可完工。看到工作组一行,瑞石坪村常务副指挥长、攻坚队长谢伦感激地说:“多亏了张家港的帮助,这条路修起来后,烟叶的采收、管理就方便多了。”
22个贫困村,一个个走来,每到一地,看项目、察民情、问民生,工作组一步一个脚印丈量沿河这片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热土,尽全力消除奔向小康之路的障碍。
位于乌江岸边的思渠镇高山村,是工作组行程里的最后一站。村子与思渠镇政府隔乌江相望,其他三面都属重庆地界,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岭将高山村环抱其中,澄碧如练的乌江在游客眼里美如画卷,却成为封锁高山村的一道天然屏障。这个一类贫困村,是铜仁市最后一个通电的村。5月4日,工作组选择陆路,绕经重庆,翻山越岭两个半小时,来到高山村。“如果不是两次来到高山村,实在想象不出这里的条件是这样艰苦。”工作组成员,挂职任沿河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的赵中华是从山村走出来的,仍然被高山村的情况震惊。这个总人口714人的小村,虽然今年脱贫任务只有7户17人,艰巨程度却异乎寻常。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00万元到位,将新开挖及硬化通组路3.5公里、入户路5.3公里,帮助村里彻底打通最后的“堵点”。
高山村行程结束,已是傍晚6点多,乌云笼罩群山,天色渐渐暗下来。返程途中,雷鸣电闪,风雨交加。驾驶员小心避让着山路上滚落的石块、刮断的树枝和掉落的广告牌,一路有惊无险。回到沿河县城已经是晚上9点多,此时,工作组还饿着肚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这一路走来,虽然劳累,但陈世海仍对脱贫攻坚胜利充满期待与自信。这位“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劲头,与沿河人民一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张家港精神”!
张 轩 李仲勋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