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百村调研行”采访组走进扬州市6个发展“明星村”,围绕村级发展中的要素瓶颈、路径选择、组织驱动等采访调研。纵观6个“明星村”的发展轨迹,虽然各村在资源禀赋、人文风俗和发展方式上千差万别,但在由穷变富、从弱变强的历程中都解决过相同的发展难题。这些关键之钥,可解锁村级发展必经之路上的“三重门”,供他村借鉴。
一重门:
振兴乡村的牛鼻子在哪儿?
6个“明星村”,过去都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甚至存在巨额负债的经济薄弱村。广陵区李典镇田桥村1997年进行村组合并,新组建的田桥村集体负债400多万元。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2004年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渔民为主的沿湖村人穷得娶媳妇都难。
“首要的是发展经济,集体富了,才能为民办实事。”时任田桥村村支书王恭林的这番话,是“明星村”在振兴之初的一致选择。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归根结底是要盘活农村资源,将其置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资本或优质资产。6个村基于资源禀赋、人文风俗不同,置换方式可谓“八仙过海”。
当年,沿湖村村支书刘德宝带领全村渔民向陆上安置,从而将土地、水面收归村集体。实现资源归村后,村里即对湖滩养殖和捕捞生产重新整合,重点发展特种水产。从此,全村万亩塘塘口四季都有水产品上市,沿湖村由此赚得“第一桶金”。
田桥村有工业基础。王恭林创办一家鞋底制造企业,抓住当年石油价格走低行情,他果断用橡塑鞋底取代纯橡胶底,打造了畅销十年的新品。创办企业等于为田桥村注入新资产,将田桥村打造成“鞋底制造第一村”。
高邮市车逻镇太丰村专攻特色农业田园综合体,通过高效农业和打造农业创业高地,带动村集体实现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江都区樊川镇联丰村依靠5800亩耕地、1000亩鱼塘,积极承包给大户种植养殖,发包和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持续发展的引擎。
二重门:
集体富了后该往何处走?
“村里有了钱,就要抓民生、办实事,只有办民生实事,百姓才会更加支持村里的工作。”这些年,随着老金湾村拆迁,宝应经济开发区金湾村利用拆迁补偿金投资物业获得租金等,集体资产不断壮大。面对富起来的金湾村,村支书李洪章在十字路口面前再次选对了路。
富起来后,村集体应以何种方式继续出发?“这方面教训很多,比如有些村发展与民生不相关的形象工程,有的投入高风险行业,有的再次背上高额债务,结局是集体经济倒退,干群关系疏远。”扬州大学农村问题研究者王小龙副教授认为,村级发展应坚持以富民为宗旨,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才能让村级发展走得稳、走得好。
发展经济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2005年起太丰村规划推进“太丰康居花苑”,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如今,居民区内小楼整齐宽敞,道路平坦通畅,村里还建设卫生室和文化休闲公园,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金湾村已连续8年由村集体承担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户的物业费用。村里与县教育部门合作,在村口办起一所公办幼儿园。村卫生服务站高标准打造,为居民提供保健、转诊等服务。
“村里有钱了,就应该为村民解决‘心病’。”樊川镇联丰村村支书孙俊说,联丰村近年来累计投资800万元,开展基础建设和村容整治。村民需要停车场,村里修建800平方米停车场;村民需要休闲广场,村里不仅建了,还配建健身步道;村民们说,路太窄、桥太老,那就修路搭桥……村民们的需求一个个实现了,联丰村也成为示范村。
三重门:
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
“过去农村的经济是散户经济。现代经济,市场主体需要应对常态化竞争,只有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村级经济才能走得更远。”王小龙分析“明星村”的成长史后认为,每个村都留有“强组织”的印记。
党建是“明星村”用以提升农民组织程度的有力抓手。仪征市真州镇茶蓬村正经历城镇化,村党总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同步建立党支部,党组织在全程服务村民搬迁入住中密切了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强化了村集体主体地位,从而将多方资源在村一级拢指成拳,换来村级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合作社承包的田,大都是没人种的‘撂荒田’。而‘撂荒田’的主人大多是些不能耕种的低收入农户。”孙俊说,该村农业资源多但分散,他们通过推进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建设,依靠土地流转,将生产资源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合作社集中。由此,联丰村的生产经营组织能力大大提高,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农民的自主意识和内生动力一旦激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渔民祖辈来自苏鲁晋皖四省,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村集体’三个字。”刘德宝从2005年起,在沿湖村推行三项民主机制。“村民代表会议”把村里大小事项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定下来的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老百姓看得明白,就会积极参与。”2016年起沿湖村统一规划打造“渔家乐”,全村村民积极响应,建民宿、开饭馆。经过全村合力打拼,沿湖村现已成为网红旅游地。本报记者 张 晨 汪 滢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