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淮安:“六心”寻亲,让回家的路更近
2020-06-19 07: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崔士云 朱怀宝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地盼你来家哦!你回来,我们高兴啊……”女儿顾明花泣不成声,一边紧紧拉着父亲的手,一边鞠躬,向淮安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眼前这感人一幕,要追溯到13年前。2007年3月,贵州省长顺县的顾发林跟随家人到江苏务工,10月8日,工厂放假,顾发林独自出门买收割机,由于精神异常,与家人走散了。寻找,等待,寻找……13年间,家人们四处打听顾发林的下落,但一直杳无音讯。

在顾发林家人苦苦寻找的同时,2013年12月17日,淮安市公安机关将一名流浪男子送到市救助管理站。该男子因精神异常不能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救助站给予其医疗、托养照顾等多方面救助。在后期持续随访过程中,救助站工作人员每次与其交流,该男子只能说出“是贵州人”,音似叫吴大林。工作人员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推送信息、DNA取样等多渠道开展寻亲,但一直无果。

今年,结合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加强寻亲力度,在缘梦基金工作室的大力支持下,经比对发现贵州省长顺县一名叫顾发林的失踪人员与此流浪男子非常相似。在长顺县救助管理站的协助下,很快确认这名男子就是失踪多年的顾发林。5月29日,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安排工作人员乘飞机将顾发林安全护送返乡,阔别13年的顾发林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

近年来,淮安市救助管理站运用“六心”工作法,通过人脸识别、今日头条、救助寻亲网、DNA比对等手段,累计寻亲成功90余人,滞留时间最长的达18年之久。

一是坚定信心。为提高寻亲成功率,救助站开展常态化“走进定点医院话服务、走近滞留人员找线索”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和滞留人员面对面随访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人,随访做到“三个一”(一份随访记录表、一张正面照、一段微视频);对状态恢复较好、有沟通能力的人员视情况反复交流,尽最大可能搜集信息。

二是秉承恒心。运用科技与传统寻亲相结合的方式,救助站每月组织寻亲经验丰富的骨干反复观看问询录像,整理汇总碎片化信息,集思广益、因人施策,积极开展推送头条寻人、联系疑似流出地救助站协查等寻亲服务。

三是倾注耐心。充分利用市、县、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体系,借助全国救助业务微信群、QQ群,强化站际合作,快速协查、核实人员信息。通过今日头条、宝贝回家志愿者、马义民工作室、缘梦基金工作室等媒介平台,将滞留人员基本特征、大概年龄、口音等寻亲信息向特定区域推送,实现信息快速传播、全域覆盖。

四是奉献爱心。针对不少滞留人员成功寻亲后由于路途遥远等原因,家人无法接回的情况,救助站精心准备,专门安排护送服务,做好寻亲工作“最后一公里”服务,为救助对象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准备途中必需食药品、日用品等,长途护返过程中更是和受助对象同吃同住、精心服务。去年以来,护返救助对象返乡行程累计超10万公里。

五是不忘初心。将回访作为源头预防重复流浪的重要举措,积极协调流出地政府民政部门按照职责落实有关政策予以帮扶,为受助人员申请社会救助、福利等待遇,确保生活有保障、监护有人管,力求压实源头责任、督促家庭尽责。

六是真情用心。多年来,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坚持“用心学习,用心做事”,始终保持洞察入微的观察力,及时精确的判断力。通过竭尽全力和每个疑难求助对象反复沟通,捕捉信息,获得信息,过滤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使得许多看似“山穷水尽”的断头个案最终都能够“柳暗花明”,让更多的受助对象顺利踏上回家团聚之路。

责编:蔡阳艳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