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凡人善举丨扬州:跨越14年 母子接力“希望捐赠”
2020-09-11 15:50: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阿姨,我正式入伍啦!”9月10日下午,扬州市民盛邵萍收到的一条微信,让她兴奋不已。这条微信来自于她们一家人一直在关注的孩子曾新运。

2006年夏天,盛邵萍的儿子朱霖通从报纸上看到希望工程捐款的报道后深受触动,他将自己攒了很久的零花钱捐到了”希望工程”办公室,并与曾新运结对,开始了他们长达14年的爱心故事。

曾新运和盛邵萍

两代人的爱心接力

2006年9月, 上小学四年级的曾新运收到了“希望工程”第一笔助学金,这也是他第一次听说“希望工程”。

学校的老师告诉曾新运,市里的“希望工程”将捐助他上学。“当时真的好开心,现在都还记得家里人得知后开心的表情。”从那时候开始,他每个学期都会收到一笔助学金,一直到高中毕业,从未间断过。

曾新运的老家在河南。他的父亲在广东打工时手部受伤,未能及时治疗落下了残疾。辗转来到扬州后,一家人主要靠曾新运的父母摆摊卖油条稀饭艰难度日。但曾新运说,自己也是幸运的。2006年,哥哥(盛邵萍的儿子朱霖通)与他结对,从此他成为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帮助过我的人。”多年后,回想那一幕,曾新运依然感激在心。

儿子捐款的事情,盛邵萍一开始并不知情。“直到几年后,儿子要去国外念书前告诉我说认了个弟弟。我仔细一问才知道了‘希望工程’捐款的事情,也就接下了这个爱的接力棒。”

除了曾新运,这些年他们陆续资助了很多孩子,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负责人说。

对于盛邵萍来说,全额资助不仅仅是给钱,还需要从生活、学习上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记得我考上高中那年,阿姨到学校去参加我的开学式。担心我的生活费不够,还给我零花钱,鼓励我好好学习。”曾新运回忆说。

圆梦军营,这份爱心将传递下去

在盛邵萍的眼里,曾新运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每次我们给他的零花钱,他一收到就交给了爸妈补贴家用。”盛邵萍说,高考结束很多孩子就放松了,但是曾新运并没有。为了给自己赚学费,暑假一天要打两份工,还经常去超市背米赚钱。“有一次我去家里看他,孩子就窝在一个窄窄的过道里埋头看书,懂事得让人心疼。”

曾新运考入扬州市职业大学后,就谢绝了盛邵萍一家对他的资助。靠着勤工俭学的收入,他不但养活了自己,还经常补贴家用。

种下希望的种子,便有了感恩的心。今年疫情期间,曾新运得知了征兵的消息,当时他就做了一个决定——参军入伍。“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参军梦。在电视里看到汶川地震时解放军积极救援的场景,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报名后,他也将自己强烈的参军意愿告诉了盛阿姨。

为此,盛邵萍还特意找到了扬州团市委,并通过仪征团市委咨询了仪征人武部关于大学生应征入伍的详细政策和要求。

9月6日,盛邵萍和曾新运的父母一起把他送到了军营,接受役前训练。一路上,盛邵萍和他的父母一样心里舍不得。“这些年来,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看着他慢慢长大,我们都为他骄傲。”

在9月10日举行的扬州市“迎新兵送老兵”的仪式上,曾新运作为新兵代表发言。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希望工程’给予我的资助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未来,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我也一定会牢记这份爱心,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奉献、回报社会。”

见到照片上身着军装、佩戴大红花的曾新运,盛邵萍激动地表示,希望孩子能通过部队的历练,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得到成长,这对他而言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作者:邱凌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