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佩戴上神奇的耳朵,才知道美好的人间,不只是用眼睛去欣赏的……”位于南京市丰富路上的一个小院里,时常传来牙牙学语声、朗朗读书声。这里是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在这里,很多孩子受益于人工耳蜗项目而重新开口说话。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记者从省残联获悉,今年将继续落实《省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为有康复训练适应指征的0-6周岁听力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0-14周岁有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配发基本型人工耳蜗,提供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基本康复训练。
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负责人管莹介绍,从中心走出去的最早一批学生,现在都已成家立业,有的成为公职人员,有的成为国际象棋选手。
“大家好,我叫晨晨,今年10岁,是班级里的副中队长。我为大家弹唱一首吉他曲《大海啊,故乡》。”镜头前的晨晨发音字正腔圆。晨晨妈妈欣慰地说:“人工耳蜗装好开机的第一天,晨晨听到外面的声音,哇哇大哭,我也跟着哭了起来。”专家介绍,大多数重度听障孩子在一周岁左右,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力;再经过1-2年专业语训,就能开口说话;5岁半左右,95%的孩子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就读。关键是早发现、早介入。
省残联康复处处长季本桂表示,我省自2012年起全面扩大对重度、极重度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救助范围。目前,全省已有1238名听障儿童得到人工耳蜗项目救助。我省还特别规定,申请人工耳蜗项目实行“零拒绝”。只要具有江苏省户籍、年龄在1-14周岁、听力损失为重度聋以上、佩戴助听器康复效果不佳、医学检查无手术禁忌症的均可报名。
□ 本报记者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