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 无锡
  • 徐州
  • 常州
  • 苏州
  • 南通
  • 连云港
  • 淮安
  • 盐城
  • 扬州
  • 镇江
  • 泰州
  • 宿迁
  • 毕友芝 《美好生活》
    蔡燕 《丰年腊味》
    曹金根 《生态科技养殖乡村创业奔小康》
    曹秀文 《水上公园》
    曾宝田 《年年有渔》
    曾春玲 《收获》
  • 陈楚仪 《闽南民俗迎新年》
    陈海莉 《乡村旅游》
    陈华利 《科技下乡·文化赶场--新农村新气象》
    陈奂 《水乡村运抢荷花》
    陈惠方 《串马灯》
    陈娟红 《古村新风貌》
  • 陈莲莲 《青山绿水唱山歌》
    陈美美 《笙歌旗舞迎瑞年》
    陈明权 《碧灵新韵》
    陈素英 《土家年夜饭》
    陈婷玮 《阖家邻里团圆乐》
    陈卫华 《扣红》
  • 陈秀梅 《福娃闹新春》
    陈延通 《两岸同源非遗迎春》
    陈永凤 《家乡美如画》
    陈震 《红糖飘香幸福生活》
    陈知保 《梧桐花开》
    陈紫薇 《福庆有余》
  • 董佳莉 《牧趣》
    董雅芬 沈汝学 徐娟红 《共富鞋摊》
    杜丽华 《金色回忆》
    杜爽 《山乡畅游记》
    方莉 《黄金路·土家丰收曲》
    丰爱东 《好日子》
  • 冯海东 《渔船回港补网忙》
    冯云青 《江南水乡·网船胜会》
    傅斌科 《瑞雪船归迎丰年》
    傅子义 《甜美义乌十八担》
    甘勋优 甘继坚 《农家产品直播忙》
    高建浓 《乐游乡村》
  • 高敏 《池上欢歌》
    高文亮 《新农村》
    高源 《幸福路上》
    葛薛娇 《龙腾盛世》
    耿温晓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龚勤芳 《勤劳致富》
  • 顾雨兵 《立春》
    桂立 《果红醉山村》
    郭风鸣 《渔港新潮·数字新航》
    郭丽莎 祝剑凯《新河草编》
    郭振山 《福满津门》
    郭振山 《福满津门》
  • 韩树爱 《连年有余》
    何文文 《喧闹的养鸡场》
    何小宝 《墅外桃源》
    洪萍 《蟹肥菊花黄》
    胡凤娜 《盛世渔歌》
    胡贵峰 《盛世新春去拜年》
  • 胡瑞霞 《椒色飘香》
    胡玉珍 《美载大运河》
    华彬 《钱塘渡口赶集忙》
    黄金良 《吉牛图》
    黄菊梅 《书摊》
    黄龙长 《龙腾盛世》
  • 黄汝 《桔乡之歌》
    黄袁媛 《唢呐声声唱渝州》
    回树义 《乡村花秀》
    季远 《西塞山涧青叶季》
    姜雪 《收获希望》
    蒋玮华 《惠风和畅》
  • 金牛 《丰年》
    金倩文 《瑞雪兆丰年》
    金兴健 《春江水暖鸭先知》
    蓝艳萍 《民安乐》
    李彩玲 《龙腾盛世》
    李翠 《果园丰收乐》
  • 李红娟 《新年向幸福启航》
    李洪亮 《乡村大舞台》
    李丽 《牛转乾坤》
    李龙燕 《艳阳天》
    李强 《农家院》
    李青 《新春归乡》
  • 李旭东 《井研风光》
    李宣伯 《盛世欢歌》
    李谊芳 《喜迎丰收年》
    李玉玲 《直播助农果,科技致富我》
    李悦 《元宵花灯》
    李志英 《烽火童年》
  • 厉坚芳 《葡乡共富歌》
    连文烨 《团团圆圆》
    刘家诚 《岁稔年丰图》
    刘健 《运河两岸秋收忙》
    刘琪玲 《幸福时刻》
    刘素英 《喜悦》
  • 刘艳萍 《非遗文化代代传》
    刘用华 《丰收的乡村》
    卢丽娟 《迎春灯》
    鲁祥伟 《龙腾盛世》
    陆兵华 《乡村振兴-双手创造财富》
    陆桂明 《苗族花山节》
  • 陆炜 《阿妹戚托盛宴》
    罗汉任《日子越过越红火》
    罗原 《蛇年丰收正吉时》
    吕景资 《龙腾龠舞闹新春》
    马树平 《滇池湖畔生态家园》
    马小妞 《大地早春》
  • 马耀鈫 《河边趣事》
    毛老虎 《大吉大利》
    毛龙江 《乡村新景象》
    潘金云 《乡村美景欢乐多》
    潘宇 《在希望的田野上》
    彭绍宏 《迎春接福》
  • 普丽瑛 《喜收幸福果》
    戚藕弟 《瓜果飘香》
    乔诺 《活力日照》
    乔颖 《科技兴农》
    秦小华 《枣树上的爱情甜上加甜》
    邱丕荣 《谷雨时节鱼满仓》
  • 邱雯艳 《欣欣向荣的生活》
    邱政超 《江南渔歌》
    裘伟孟 朱丽丽 《我们的新生活》
    仁保忠 《小窗口大市场》
    任彦田《盛世掠影舞太平》
    荣雪莲《欢乐侗年节》
  • 邵陆芸《中华非遗糕点荟萃》
    邵云生 《农家处处都是金》
    沈锦辰《水绿山青风日美》
    沈利忠《福报新春》
    石英《桑基鱼塘》
    史金环《幸福旅游毛家坡》
  • 宋振平 《收获》
    宋子杰《万众一心 龙舞盛世》
    隋岩峰《欢庆》
    孙静《渔家乐》
    孙可《九龙闹春》
    孙腾《欢天喜地》
  • 谭述华《龙腾盛世》
    唐兴元《欢乐磨子湖》
    田夕海《庆丰收绘丰收》
    汪瑶瑶《红樱桃》
    王冰《渔港泊舟》
    王方明《繁忙的寸头早市》
  • 王福丽《五谷丰登》
    王红卫《巳巳福禄》
    王青《过年中的老街》
    王甜甜《百财纳福》
    王维《欢欢喜喜接新娘》
    王文吉《绿水青山》
  • 王小亭《香飘十里话桑梓》
    王奕驰《巧手制灵蛇》
    王长生《盛世欢歌庆丰年》
    王珍《包饺子·庆团圆》
    韦桂凤《满堂莲藕满堂欢》
    韦仁俊《鱼乡晨曲》
  • 魏春友 《欢天喜地庆余年》
    魏旭超《佳节》
    温雯慧《新春市集》
    翁雨蝶《助农空间载幸福》
    邬小伟《江海腾浪庆丰年》
    巫锡良《喜气洋洋》
  • 吴本新《巧媳妇》
    吴琅文《小商品大世界》
    吴永存《瑞狮报春》
    吴玉环《家有喜事》
    向楚炎 《喜乐舞狮娃,非遗代代传》
    项红红《喜上眉梢唱丰年》
  • 谢光艳《养鸡致富》
    胥林永《双休日》
    徐建霞《黄土情·新年欢》
    徐秋玥《莲叶荷甜甜》
    徐颖《蛇舞花间送福来》
    许珊《谁持彩练当空舞》
  • 许亚平《又是一年丰收年》
    闫早杰《美丽乡村》
    严军杰《做年糕》
    杨春红 杨惠榕《美好生活.幸福路上》
    杨丹《石榴同心》
    杨晶华《吉祥和谐版纳情》
  • 杨可铌《物阜民丰庆小康》
    杨素亚《又是丰收的一年》
    杨雪梦《丰收佳节笙笙庆》
    叶倩《渔歌颂丰》
    易加玲《山城巷影——坝坝茶香》
    雍成柱《幸福小康村》
  • 余红梅《非遗传承》
    余梅《艾虎》
    袁丹 《丰收乐》
    原博《灵蛇献瑞 同心如意》
    苑磊《梦想照进现实》
    张碧云《榴开百子世代紧抱》
  • 张惠君《敬老院的故事》
    张慧迪《正月正》
    张靖《乡村欢歌》
    张力《灵蛇献瑞童嬉乐》
    张茜《柳编》
    张青义《乡村盛世》
  • 张相文《山村除夕夜》
    张翔洲《迎新年》
    张新亮《聚焦》
    张英秀《新春乐章》
    张云珠《早市》
    章玲珠《曾经的你我》
  • 赵甜《小美满》
    赵杨、朱慧琳 《凤阳花鼓唱丰收》
配图(1).png
春节的起源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01.png
春---副本_03.png
春---副本_03.png
01.png
1.png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饭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等。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王安石
孟浩然
苏轼
戴复古
文征明
微信图片_20250116170944.jpg
微信图片_20240205111124.jpg
未标题-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