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海安市大公镇初级中学教师韩卫兵正指导校女子足球队员进行常规训练。他带领的女子足球队已多次斩获南通市校园足球比赛一等奖。“自己能扎根乡镇担任体育教师20多年,离不开北凌农运会的熏陶。”韩卫兵回想起上个月底登上圣火台,点燃第60届北凌农运会圣火的情景,心潮依然澎湃。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勇于创新的北凌农民便开展扁担拔河、树木爬高、竹篮投球等特色活动,没有场地就开辟赛场,没有器材就动手制作。房前屋后、田埂渠边哪里都可以来场比赛,软木瓶塞插上鸡毛就是羽毛球……“群众刚开始就是图个热闹,后来自发地参与进来,最多的一届有上万人。”今年85岁的崔士如老爷子不仅是第一届北凌运动会的参与者,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十多届农运会的组织策划者,他对北凌农运会有着深厚的感情。
“没有农运会就没有仲满那块奥运金牌。”奥运冠军仲满的父亲仲明回忆起一家三代人参加农运会红花接力赛的场景,每年五一节农运会现场都是人山人海,大人小孩都沉浸在运动的快乐当中。在这样浓厚体育氛围的影响下,村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北凌也诞生了一批如崔树林、储春霞、洪梅、周进富、陈进等优秀运动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人努力,处处争先,新时代北凌农运精神成了大公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动力源泉。”大公镇党委书记金山存表示。
以农民需求为核心,将全民运动带到了群众家门口。走在老北凌乡几个村的乡间小路上,处处感受到体育元素:一些集中的农户房屋旁安置了体育器材,相隔不远的路边就能见到农民运动广告牌。“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来锻炼,练练器材,跑跑步,再回家吃早饭干农活。”大公镇仲洋村村民仲兆田今年79岁,看起来身体十分硬朗。
以农运会精神为支撑,为乡村带来新活力。在大公镇凌东村今年7月份建成的拔河运动展示馆里,凌东拔河队的荣誉奖杯占了半个墙面。多年来,该村始终将农民体育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种植大户、商贩、瓦匠木工等组成的70多人的拔河队,常态化开展拔河训练,其中由20人组成精英队多次代表江苏、南通、海安参加各级拔河赛事,多次斩获第一名。
多年来,大公镇在传承中发扬北凌农运精神,在创新中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擦亮农民体育运动品牌,持续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了农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北小农娃运动会、机关运动会等一系列特色体育活动,连续13年举办梨花节,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 王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