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太阳炙烤着大地,“关爱一线牵”栏目组随着南通市崇川区新城桥街道易家桥社区工作人员走进本期主人公陈岚家中,电扇呼呼转动,驱散着夏日的燥热,一个关于爱与坚守的感人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方寸之间的体面与困境中的坚守
推开陈岚家的门,眼前是一个虽狭小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空间。地板一尘不染,物品摆放整齐,墙角那盆郁郁葱葱的绿萝为简朴的居所平添几分生机。76岁的陈岚身材瘦小,因常年操劳而微微佝偻着背,右腮和颈部的皮肤因“表面癌”留下伤痕,但她的眼中始终带着笑意:“再难也要过得体面。”
陈岚的丈夫徐林今年79岁,却已经卧床13年。“那年他突然中风,为了养家还硬撑着干活,结果摔了一跤,病情就再也控制不住了。”陈岚回忆道。这名曾经意气风发的退伍军人如今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家里的“顶梁柱”再也撑不起一家的生计。
“家里就属他最能干,我之前务农,也没有退休金。”陈岚说,儿子徐峰在圆融商圈做环卫工人,儿媳因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经济的来源大都是丈夫的退休金。而孙女小敏正在南通职业大学读书,学费和生活费让这个家庭更加捉襟见肘。
今年上半年,徐林多次在家中摔倒,接连住院三次。“这么多年下来,他的医保账户早就空了,很多药都得自费。”陈岚叹了口气,“我们这样的家庭,只能省吃俭用,走一步看一步。”
全家人各司其职启动爱的接力赛
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陈岚是主力照护者,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老伴翻身、喂药、擦洗身体。
在陈岚和丈夫的卧室里,收纳整齐的药品柜、定时响起的闹铃、摞成小山的护理垫,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坚韧。最令人揪心的是夜间的守护——徐林因帕金森综合征时常夜间躁动,陈岚一遍遍安抚他而无法安眠。
“这是他每天要吃的药,哪些药是饭前一小时吃,哪些药是饭后两小时吃,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陈岚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各种药物,76岁的她在照顾丈夫这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帕金森让徐林吞咽困难,她就把饭菜夹成小块,一勺一勺耐心喂食。“有时候一顿饭要热好几次,家里要是有个微波炉就方便多了。”她轻声说道。
临近中午,儿媳季云已经在厨房里忙碌。“公公容易便秘,所以他的主食以稀饭为主,蔬菜居多,少量肉类。”季云每日在超市工作半天,其余时间都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婆婆的负担。
每天晚上是儿子徐峰的工作时间,白天则抽出时间为父亲按摩僵硬的四肢。“爸爸之前总教育我们要坚强。”徐峰说,“现在他病了,我们更要照顾好他。”
用希望之光照亮困境中的前行路
今年上半年,易家桥社区了解到陈岚家的情况后,为徐林申请了失能补助。从6月份起,徐林每月能领取305元的补贴,这个家庭迎来了久违的好消息。此外,徐林还能以优惠价格购买尿垫等护理用品。
每月,陈岚都要步行40分钟,到政务中心附近的福利用品超市购买政府补贴的尿垫。“三包只要12块钱,能省下不少开支。”
“每周有两天会有志愿者上门帮忙照护,剪指甲、擦身子,有人帮忙我也轻松些。”陈岚很感激,“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微波炉,热饭热菜方便些。”
孙女小敏即将升入大三。暑假期间,她一直在家上网课。“还是希望能考本科,这样以后好找工作一些,也能为家人减轻负担。”小敏说。
在这个小小的家里,尽管困难重重,但亲情和希望从未熄灭。“失能补贴能解决部分经济压力,但真正撑起这个家的是他们彼此眼中不灭的光。”易家桥社区党委副书记吴忠美感慨道。(文中陈岚、徐林、徐峰、季云、小敏均为化名)(记者 卢铖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