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闹市街头,车水马龙秩序井然;漫步城市游园,蓝天碧水花草成趣;置身市井小巷,人间烟火温暖弥漫;流连社区家园,邻里和睦互助友善……初秋时节,涟水大地,文明的气息浸润每一个角落。
一城之美,始于文明。涟水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形成“创建抓‘一把手’、‘一把手’抓创建”的鲜明导向,实施全域、全时、全民创建,推动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品质、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走出一条具有涟水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
除旧布新,扮靓城市好颜值
焕然一新的楼体墙面、清晰醒目的路面标识、规范有序的停车泊位……走进涟水县湖滨小区,很难让人相信,这个小区已经投入使用了23年。“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停车难、清洁难等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别提多舒心了!”谈及改造后的变化,小区居民连连称赞。
“我们要让‘美丽宜居’成为群众‘家门口’看得见的幸福。”涟水县住建局局长朱彦清介绍,近年来,涟水县累计改造老旧小区51个,总投资1亿元,惠及居民14771户,改造面积166.54万平方米。面貌更新、功能更全、管理更优,一个个老旧小区的“逆生长”,让群众的美好期盼变成现实。
城市犹如有机生命体,只有在新陈代谢中不断蜕变,才能延续历史文化记忆,拓宽发展新空间。今年以来,涟水县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水系联通等领域提档升级,高效推动公交站亭、路灯改造等民生实事项目,稳步启动红日大道等11条城市干道新建和改造工程,持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大排档规范经营、乱拉绳晾晒整治、沿街门面杂物清理和镇街乱停乱放、乱拉乱接、垃圾乱倒、乱摆摊设点等专项整治行动,内外兼修,建管并重,让城市美出新高度。
推窗见绿,锻造城市好品质
走进泰山路北侧、安东路西侧的一处城市“小客厅”,虽然面积不大,但停车场、游步道、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傍晚时分,不少周边小区居民前来休憩,置身天然“氧吧”,感受城市新绿。“把荒芜的边角地变成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小游园,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很多小幸福,这样的改造真的太好了!”陈大爷笑着告诉记者,他家到这个小游园只要走5分钟,每天晚上他都会前来休闲健身。
城市“小客厅”是市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公共场所,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名片。近年来,在涟水县城区主要道路旁、商业街区周边以及风光带里,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36个城市“小客厅”,使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赏景的诗意生活正由理想变为现实。
“微改造”提升“微幸福”。涟水县还推进8处新老城区、城乡接合部绿地建设。其中,在滨河新城裸土地面种植草皮,使之成为城市露营打卡地,举行露营草地音乐嘉年华,吸引3万多名市民及周边市县游客前来“狂欢嗨玩”。同时,24小时不打烊的“淮安书房”等文化场所遍地开花,全民阅读在涟水正逐渐成为全民“悦”读,广大市民不仅享受到优美的环境,更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双向奔赴,提升城市好素质
每周五下午,各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手持清理工具,在共创共建社区开展文明劝导、卫生清理,引导沿街门店落实“门前五包”,以实际行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如果说,文明是一座城市弹奏出的动人乐章,那么,一抹抹鲜亮的“志愿红”,便是“五线谱”中最美的音符。涟水县文明城市创建是城市建设者与受益者的“双向奔赴”。该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作为,各属地镇街积极担负“主战场”责任,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确保不留卫生死角。同时,面向全县群众,开展捡拾烟头有奖兑换、“门前五包”示范户评比、“我为创建来建言”等群众性活动;针对农村地区,开展“最美庭院”评选、“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积分兑换、道德评议等活动,形成了“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依靠群众,创建成果由群众共享”的良性循环。
培育新风,涵养城市好气质
走在刚刚完成提升改造的红日大道上,一股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道路两侧崭新的智慧灯箱显示屏上,左长年、刘华等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的事迹不间断地播放,引得市民驻足拍照、连连称赞。
每一位好人都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他们用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气。近年来,涟水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持以“评”树标杆,做大“涟水好人”蓄水池;坚持以“学”聚活力,奏响“好人涟水”大合唱;坚持以“化”引风尚,树立“好人好报”风向标,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让文明之花在安东大地璀璨绽放。
“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涟水县委书记洪然表示,全县将进一步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以最大决心、最实举措、最佳状态,交出最优创建答卷。
■融媒体记者 刘 华 王 舒
通 讯 员 姜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