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耳熟能详的唐诗,描绘的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弯腰躬耕的景象。如何让中国农民挺直腰杆,从繁重的水稻育秧和手插秧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是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淮阴工学院江淮平原作物产业工程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张国良参加工作后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
在张国良看来,科技是让中国农民挺直腰杆的关键所在,在淮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张国良告诉记者,过去,农民会在水稻秧池育秧、拔秧,然后将秧苗运到大田,再弓着腰把秧苗插到水田里,经常累得腰酸背疼,为不误农时,往往大半天都难以直腰抬头。
为让农民挺直腰杆种水稻,张国良把办公室从高校搬到了田头。他领衔建立的以种控、水控、化控为核心的水稻智能基质育秧技术,作为工厂化育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显著节种、节约秧田、节水,并基于不同区域、品种类型、移栽期要求,优化集成了高产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他牵头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机插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牵头申报的《机插稻集中基质育秧技术操作规程》被农业农村部立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进行建设。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实现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让弯腰育秧、插秧的农民能够挺直腰杆。
张国良给记者列了几个数据:我国年产农业废弃物近70亿吨;水稻育秧需要制作营养土,仅我省就会破坏超过20万亩良田的耕作层。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解决农业废弃物,又能在保护耕作层的同时,制作水稻育秧所需要的营养土呢?通过无数次试验,张国良终于变废为宝,成功与企业合作率先创制出替代营养土的全营养和抗病抗逆促壮秧的水稻育秧基质。水稻育秧基质相关的发明专利被评为淮安市优秀发明专利,以其技术为依托生产的多个水稻基质,连续多年被列入江苏省农业物化产品推荐名录,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到了我国多个水稻产区。
8月28日,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之日,张国良又收拾起行囊,准备赴外地围绕“农业废弃物基质化利用”主题进行授课。
截至目前,张国良及其团队已经多次为省、市种田大户联盟举办免费技术讲座,到田间地头开展水稻和小麦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万人次。他在洪泽区岔河镇等地指导的种田大户,每亩水稻产量比10年前增加了200多斤,良种良法配套后的米质有了显著提升,岔河大米已经远近闻名。
■融媒体记者 李 蓉
通 讯 员 李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