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下足“绣花功”,南京2000条道路旧貌换新颜
2020-08-27 09:13:00  来源:南京日报  

无论是展示城市“面子”的宽阔大街,还是彰显城市“里子”的背街小巷,都承载着城市最为细腻的文化。记者昨天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市城管、建委、交通、公安交管等部门用好“绣花针”,“刺破”诸多难题,近2000条道路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造精品

近2000条道路展新姿

“近年来的整治,我市突出对设施陈旧、基础薄弱的街巷修补和便民设施元素的完善,同时深挖文化底蕴,让街巷更具有南京特色,打造推进全域旅游、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特有的名片。”市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金安凡在发布会上介绍,2017年—2019年,全市整治背街小巷多达1773条,今年又将完成200条背街小巷的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132条。

“街巷长主要职责:对街巷的城市管理总秩序总负责,包括门前三包管理、立面整治效果、户外广告监管……”在去年完成整治的八宝东街沿街店铺的显眼位置,悬挂着这块公示牌,不仅公示了街巷长的管理职责,还有巷长的姓名、手机号码、监督电话等。据介绍,目前我市整治完成的街巷全面推行路(街巷)长制,并结合“门前三包”,构建了全民共建共管模式。统计显示,全市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8万份,悬挂路(街巷)长公示牌共3777块。

15分钟快速保洁

主次干道机扫率95%以上

整治一新的道路,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将整治成果有效保持。据介绍,在日常保洁方面,我市实行“定人、定岗、定量、定责”的管理模式,并不断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全市机扫道路共计1506条、面积8439.97万平方米,主次干道机扫率已不低于95%。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不断延伸机械化作业范围,在背街小巷、慢车道、人行道推广使用小型作业设备,规范水洗和单兵水扫作业,实现“路见本色”;同时强化机械化作业监管,自今年5月起,对所有机械化清扫作业车辆安装GPS,及时调度、动态管理。特别是在背街小巷落实精细保洁要求,小型机械化车和保洁员联合清扫,落实15分钟快速保洁机制。在新街口等核心片区,做好深度保洁,规范作业流程,避免形成“二次污染”。

金安凡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抓好环卫清扫保洁精细化,做到路面整洁、绿地、绿化隔离带等无积存垃圾,可见垃圾平均滞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提高窗口地区保洁频率,达到席地而坐的标准。

11月1日起南京就将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目前我市已按照街巷配备标准,对现有路面垃圾桶进行了排查更换,完成垃圾桶分类摆放、收集容器划线定位2471处。

解决停车难

一年新增7922个停车泊位

道路街巷停车问题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致力于改善停车体验,南京一方面做好源头增量,在符合相关规定、保证生命通道畅通的前提下,推动道路临时停放泊位应划尽划,对破损泊位标线及时进行补划,仅今年新增施划的机动车泊位就多达7922个,同时修补复划了1.3万个停车位。另一方面,新增施划非机动车泊位30.92万平方米、修补复划28.39万平方米。还选取部分农贸市场周边道路,在高峰时段试行潮汐车位,缓解停车矛盾。

另一方面,聚焦支路街巷等重点区域,落实定人定岗、定时巡查,加强停车秩序管理,及时引导车辆停入泊位内或者周边停车场,联动清理“僵尸车”,畅通“毛细血管”;对共享单车实行总量控制,并在秦淮区试点“首位激励、末位淘汰”机制,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效能。金安凡介绍,今年以来,我市规范整理单车59.6万余辆次,清理1176辆“僵尸车”。

现场

“老破旧”变身“景观大道”

阳光下,中分带和道路两侧绿化带中的紫薇、月季开得正艳,各类绿植的叶子绿得发亮;马路上,私家车、道路清扫车等来往穿行,黑色的沥青路一直维持着它的本色……时下,苜蓿园大街是很多市民眼中色彩缤纷的“高颜值”城区主干道。而在过去多年,因车流量大、年久失修,路面状况较差,这条道路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内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也被周边居民诟病。2017年,作为我市重点城市建设计划项目,苜蓿园大街环境综合整治正式启动。

记者看到,苜蓿园大街从北至南分为三段,三段各有特色。中山门大街至后标营路为北段,因住宅居多,靠近后标营路还有学校和商业店铺,整治以简单改造为主,以“时尚活力、慢生活”为主题,以“乐行”为概念;后标营路至紫金路为中段,这里有月牙湖公园,有历史文化韵味,整治则以“悠行”为概念,打造人文景观休闲风格;紫金路至光华路为南段,这里商业氛围浓郁,整治中对建筑立面及一、二层商业进行规范处理,展现了现代都市风采。整条道路按照“四季有绿,三季看花”的提升目标,将景观特色完美呈现,曾经的“老破旧”一下子变身为景观大道。

20多人工作组

严管300多米街巷

位于秦淮区大光路街道的八宝东街有“三多”称号:人多、车多、摊点多。在这条300多米长的街巷内,既有金基尚书里、瑞鑫兰庭等高档小区,也有尚书村、八宝前街72号院等老旧小区,还有远近闻名的尚书巷农贸市场,沿街各类店铺多达42家,每天的人流量超过1.5万人次。

解决多年来被诟病的道路狭窄、设施陈旧等难题,一场从里到外的大整治在去年拉开帷幕。整治前,给每家商户发放一封信,明确告知城市治理的工作要求以及商户应当遵守的管理事项;同时拉出一张表,对该片区每一段、每一个点的市容环境、经营秩序等问题逐一登记,根据形成的工作清单明确整治标准、整治时限和整改责任人。崭新的立面,有序的店牌店招、平整的马路……耗时几个月的整治工程让老街巷换了新颜。

三分建,七分管。管好整治一新的八宝东街,依靠的是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20多人的工作组,街道干部、执法队员、社区、协管员、保洁员等每天按照责任分工各负其责。记者在沿街店铺门口看到,黄色的标志线格外醒目,“这是告知商家不能倚门出摊的警戒线,以时刻提醒他们必须严格遵守管理要求。”大光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二中队余志中表示,这道线让倚门出摊的顽疾得到了根治。

声音

南京市城管局市容景观管理处处长徐志刚:

南京正推动市区两级城管部门的领导力量、执法力量、环保保洁力量和信息采撷力量等向城市道路管理集中,通过日检查、周讲评、月通报的形式把发现的问题快速闭环。一个阶段的整改,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接下来还将实现三大转变,即将整治整改行动向长效化管理进行转变;由单部门管理向多部门齐抓共管转变;将成果进行固化,向长效化和常态化管理转变,从而实现城市道路街巷的序化、美化、亮化、彩化,满足市民出行的要求,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梅花山庄居民陈顺宝:

2007年,我们全家从象房村搬到这里,以前苜蓿园大街不仅坑坑洼洼,沿街店铺也杂乱无章,视觉感特别差。两年的用心整治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变化,不仅道路干净、有序,管理也特别用心到位。四季养眼的美景让我每天不时推窗远眺,生活在这里的的确确是一种幸福。

记者手记

一座文明美丽、宜居宜业的城市,一定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但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件容易事,需要精致精细的管理,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更高目标的决心和初心。

当下,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首位度是南京的主要任务,“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是南京的新愿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当应都围绕着这一主线,把精细化、高品质的理念和标准,贯彻到每个环节、每个节点、每个角落,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民生事项上。只有用好“绣花针”,将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市容市貌问题一一解决,才能让整洁有序的“面子”和底蕴丰富的“里子”成为美丽古都的亮丽名片。

南报融媒体记者 顾小萍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