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智慧与童真探索在田间相遇,一片荒地在锄头与笑声中重获新生。高新区(城南街道)肖陆村创新打造“耕乐天地”, 通过村留守老人与城区儿童结对共种的方式,让留守老人重拾价值感,城市儿童得以触摸真实大地,实现驱散老人孤寂阴霾与拓展儿童劳动教育的“双向奔赴”。
困局:老龄“空心化”与不沾“泥土气”的双重困境
在城市化浪潮下,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撕裂。青砖黛瓦间,肖陆村的300余位留守老人守着空荡院落,日复一日与孤独为伴,积累了半世纪的耕作技艺无处施展。城市儿童虽享受着物质丰裕,却五谷不分,将麦苗认作韭菜,把红薯当作树上的果子,农耕文化断层危机日益严峻。
破题:跨代际的知识流转试验
2024年春,肖陆村农家书屋旁闲置出来的600多平空地,给了村“两委”灵感,他们创造性提出“银发助教”计划,将空地改造为教学实践基地。82岁的种植能手陈大爷贡献几十年的种植经验,65岁的刘奶奶和几位老姐妹带上种植翻地的农具,与18名儿童结成了“祖孙教学对子”。
耕耘: 泥土中的生命课堂
开垦日场景令人动容:爷爷奶奶们挥舞着“包浆”锄头示范“三深三浅”翻土诀窍,孩子们用定制小农具学习测量垄距;播种时展开“种子盲盒”游戏,通过嗅闻、触摸辨别作物;田间特设公示栏记录着种植的精彩瞬间——怎么育苗的、怎样移植的……一张张老人和孩子们“成长”的时刻让老少笑容同时绽放。
绽放:超越收获的深层价值
经过三季耕作,这片土地已产出50多斤有机蔬菜水果,更孕育出珍贵的情感联结。银发群体重获“被需要感”:参与的老人表示参加活动后孤独枯燥的生活得到了充实,更是有了久违的“被需要感”。儿童成长多维突破:自然认知能力和合作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载体:从农家书屋的农业书籍到田间的种植劳作,农耕文化在实践中得到传承。
启发:闲置资源的利用与活动载体的设计
肖陆村村干部说:“当老人将皱纹里的智慧注入孩童掌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物生长,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最好的传承不在博物馆,而在共同劳作的汗水中;最深的陪伴不需昂贵玩具,只需共育一株秧苗的期待。这片实践田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