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回乡,驾车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车进庄头,眼前一亮,路旁的小河变了:河里的水花生、白色垃圾不见踪影,“重见天日”的河面碧波荡漾,河坡覆盖草皮,堤岸绿树成行……归乡的心情更加愉悦起来,魂牵梦绕的家乡小河哦,又变回了我少年时代的模样。
从六、七岁记事时起,这条被乡邻们称作“南圩沟”的小河便与我深深“结缘”。她由东向西延伸,河面也就10来米宽,一年四季,碧水长流。别看河不大,数百乡亲与水为邻、依水而居,当年吃水、用水都依赖她的“恩泽”。
春季,万物复苏,南圩沟也渐渐滋润起来:尖尖的嫩嫩的芦笋从浅水中、河岸边探出头来,河坡上铺满嫩绿的小草,白色、红色、紫色、红白相间的野花竞相开放。槐树、桑树、椿树,包括材质坚硬能用来刻章的“狗骨头”树等,都冒出翠绿的芽叶。一群群小鱼在水清如镜的河面嬉戏,吐出一个个小水泡,形成点点鱼星。贴着水面如墨水般扩散的无数小蝌蚪,一个个摇头摆尾,悠然自得。孩子们将小蝌蚪捉上岸,放进盛满水的玻璃瓶中慢慢观赏、把玩。
夏秋季节,是我们小孩子与小河最亲密无间的日子。那时,没有风扇和空调,小河便成了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男孩们没遮没羞,光着屁股跳进河中游泳、嬉戏,享受河水的清凉。女孩们穿着背心,跟男孩混杂在一起。看着他们在水中钻来钻去,作为“旱鸭子”的我只能“望河兴叹”,至多在河水浅的地方蹲下身子,享受一下河水的清凉。有一次,我试着向深水处移动脚步,不慎滑进生产队用于机泵抽水的深塘,喝水顷刻间没过头顶,人在河水中忽沉忽浮,双手在河面上胡乱划动。就在我头脑一片混沌之际,一只手用力把我从塘中拽出—是一位在河里洗澡的同庄大哥哥救了我的性命。只可惜,那位恩人只活了不到20岁,就因病去世!至今,他的形象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大人们忙完一天的农活,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既消除暑热,又省下烧水洗澡的柴草。即使是夜晚,河里也不乏埋在水里的男男女女。在那个大造有机肥的年代,村民们撑起小船,用罱子一下一下将淤泥从河中捞出,沤成绿肥。久而久之,河底的淤泥被清光,踩在脚下的是硬硬的河床。淤泥少了,加上芦苇、蒲草等的净化,水质自然相当好。口渴时,在河边掬一捧清水,甘甜爽口,回味悠长!
水质好,鱼虾自然多,且肉质鲜美无异味。放学后撂下书包,我就趴在清澈见底的南圩沟码头上寻找虾的踪迹。捉虾是有讲究的,必须将网支在它的屁股后面,然后在它面前用木棒一戳,那虾受惊后迅速倒退,自投“罗网”!周末,我偷偷拿出母亲做针线的铁针,放到煤油灯的火苗上烧红,用钳子折成弯钩,拆下化肥口袋的封口线,绑上竹竿,一支简易的鱼竿就做好了,挖几条蚯蚓作饵,也不用打窝料,不一会就能从南圩沟钓上巴掌宽的大鲫鱼!到了发水期,爷爷在南圩沟挑一个较窄的地方,打起一道“滚水坝”,坝身上下形成1米多的水位差,湍急的水流如瀑布般从坝上宣泄而下,大量的鱼儿被哗哗的水声吸引,纷纷顺流跃过大坝,冲入用芦苇编织的围栏。一夜之间,就能有上百斤的渔获!茭白、菱角是小河奉献给人们的“特产”,我以桶当“船”,拿板作浆,划到河中掰茭白、采菱角。想来真是后怕,不识水性的我当年若在深水处翻了“船”,后果不堪设想!
冬季,“南圩沟”也不安静。孩子们在厚厚的冰面上扔石子,比谁扔的远。妇女们手持竹耙,在冰天雪地中归拢起散落在河边的苇叶,拾回家当柴火。临近春节,人们在河中打起两道坝,两人合作,四手并用,抡起用绳索扣住的木桶,不停的向外排水,河水见底时,鲫鱼、鲤鱼、鲶鱼等活蹦乱跳,成为那个物资紧缺年代不可或缺的“年货”。今天被视为美味的甲鱼、桂鱼、“虎头鲨”等野生水产品,在当年都不是稀罕物。
“南圩沟”对于乡亲的生产生活作出过很大贡献。沿河数百亩的大豆、玉米、山芋等,都靠她提水灌溉。那时农村没通自来水,家家都有一口盛水用的大缸,我从七、八岁开始,就和大人一前一后到河边抬水吃。码头上,常见淘米洗菜、浆洗衣服的人们。当年,爷爷在南圩沟北侧栽植了几十棵梨树、桃树,每到春季,家前屋后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相继盛开,三间茅草屋包围其中,犹如一幅让人陶醉的水墨画。到了收获季,硕果缀满枝头。得益于清清河水的浇灌,我家的水果汁多味美、甘甜酥脆。诱人的果香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总想顺手摘几个,只是有一条小狗在看护,让他们驻足不前。爷爷在屋前搭了一个凉棚,晚上睡在里边看园子。夜深人静之时,汪汪的狗叫声突然响起,爷爷翻身坐起,直奔河边,嘴里大喊:“老奶奶,拿鱼叉来!”于是乎,南圩沟传来“扑通扑通”的声音,那些刚刚“泅渡”过河准备偷梨的小伙伴们,转身跳水“逃窜”。
想起爷爷讲过的一个故事,至今仍忍俊不禁。解放前村里有一声显赫的地主,家中雇长工从南圩沟挑水吃。一担水挑到家,地主只挑扁担前面的一桶水倒进缸中。问其缘由,地主是担心长工在挑水途中放了屁!算他自作聪明,要是长工在挑水途中将扁担调换了肩膀呢!
“南圩沟”的命运在“包田到户”后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罱河泥,河道日益淤浅。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家禽、家畜的粪便直排入河,加之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导致河水受到污染,逐渐变黑变臭。河水的富营养化,又造成水花生等在水中疯长。原本洁净的河水被糟蹋的浑浊不堪,再不见捞鱼摸虾的场景!
收回思绪,诧异于眼前的美丽河景,我从在镇水务站工作的老舅口中找到了答案。为改善农村环境,全县各地统一开展“一村一河”整治,乡亲们自发行动,纷纷拆除沿河的围网、猪舍、鸡圈、草垛等,为疏浚河道扫清障碍。通过疏浚河道、清除淤泥、拆除坝埂、沟通水系、植树种草,不但提高了河道引排功能,而且改善了水质,美化了环境。河畔醒目处,竖着一块“河长制公示牌”,河道管护责任人以及管护范围和职责等,在上面标注的清清楚楚。政府为民办事工程,让“南圩沟”旧貌换新颜,呈现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欢笑的新气象,与岸边集中居住区的栋栋小楼相互掩映,给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今后几年,我们这里还将‘整镇制’推进生态河道建设,更多的黑臭河道将得到整治,到时候家乡的水会越来越清!”老舅一席话,让我信心倍增,一幅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新画卷即将展现在阜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