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扬州草木葱茏、花团锦簇。城市的街头巷尾,更有一抹抹鲜艳的“红”,格外醒目。
在景区梅岭街道凤凰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益集市”里的志愿者们为居民提供修脚、推拿等服务;在明月湖畔,志愿者们捡拾垃圾,打捞湖中漂浮物……遍布全市的实践阵地、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永不停息的志愿服务,如今在扬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已深深埋进百姓的生活,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域推进,建起“家门口”的新阵地
夜幕初降,邗江区蒋王街道蒋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的“居民夜校”,街坊邻居陆续赶来。“每天一个主题,居民们没事都可以过来听听,不限制人数。”蒋王社区党委书记晏智荣介绍,社区以党员为班底组织了一支宣讲团,每天晚上7点到8点,在“居民夜校”宣传党的好政策、好声音。
有阵地才有根基,有活动才有活力。近年来,我市各地整合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园区政治体验馆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阵地,突出文明实践功能,实现“一个场所,多个主题、多种使用”。
高邮市腾让出一幢约3000平方米的五层办公楼,融合了理论宣讲、文化教育、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五大服务功能;
仪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园位于市区核心区域扬子江公园,并与公园内的城市精神馆、好人长廊、乡贤廊道相融合;
广陵区以“绣花精神”在古城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和项目共建,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格化布局;
……
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71个、实践站1161个。其中,高邮市被确定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并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试点;仪征市、宝应县目前已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试点。
阵地陆续建成、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品牌项目循序展开,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越走越实。
统筹资源,打造“永不离开”的志愿服务
每周六早上6点,邗江区新盛街道七里甸社区“明月湖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都会在明月湖广场集合,他们自带垃圾袋、捞杆等工具,捡拾路边垃圾,打捞湖中漂浮物。
“明月湖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七里甸社区居委会主任吴春荣告诉记者,2015年成立至今,志愿者人数从当初的16人发展到300多人,大家用行动和汗水,浇灌出明月湖畔朵朵“文明之花”。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站所“制单”、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考核“结单”……近年来,扬州各县(市、区)以“志愿扬州”平台、市志愿者学院、志愿者协会为依托,加大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动员威信高、口碑好、有能力的模范人物、退休干部、教师、返乡创业人士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一个个“扬州好人”,一个个志愿项目,如同一粒粒种子在群众身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蝴蝶效应”。数据显示,近两年,扬州新增注册志愿者达到35万人。
聚焦惠民,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台电脑,旁边配着一台复印机;几排书架,几张条桌,数百本书籍供居民免费阅读……仪征新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积不大,功能却不少。
“结合居民需求和地域特色,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贴心服务便民惠民,这是新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中夯实基础、稳健推进的重要工作,也是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郭雪萍说。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扬州一手抓实践网络在基层拓展巩固,一手抓实践中心对群众引领带动,聚焦惠民实效,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扬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各地基层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个性化调查研究,使文明实践接地气、更贴心。
市级层面结合“我是党课主讲人”“百姓名嘴”基层巡讲等品牌活动,采取组合式、嵌入式、互动化的方式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送文明、送服务”的“七送”文明实践活动。
各县(市、区)探索推进“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如:邗江区“新乡土”工程、广陵区“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服务、仪征市“文化大礼堂”建设等,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每一天,扬州大地都涌动着爱和文明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让文明扬州的底色更厚重,让“精神文明扬州现象”的品牌更耀眼。 (通讯员 张志宇 戴生斌 窦维啸 冷嫦娥 记者 杨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