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廿载倾听,一颗匠心守护城市“脉搏”
——记全国劳动模范、市自来水公司测漏队队长李迪
2025-05-12 09:49:00  来源:镇江日报  

凌晨2时,梦溪广场的路灯下,一个穿着反光背心的身影正趴在地上,耳朵紧贴听漏仪,在DN600的水泥管旁一寸寸挪动。他是镇江市自来水公司测漏队队长李迪。20年来,他用脚步丈量了1000平方公里供水版图,用匠心守护着600公里管网的“脉搏”。

听音辨漏:20年时光打磨出“管网活地图”

“金属管漏水是‘呲呲’声,塑料管是‘咕咕’响,不同材质、压力的管道,漏声都有讲究。”时光回溯到2006年,20岁的李迪跟着师父李静第一次踏上测漏岗位,老一辈供水人的言传身教,让他深知测漏是个“靠耳朵吃饭”的技术活。为了练出“顺风耳”,他下班后揣着听漏仪钻进老巷,每天步行10公里,只为分辨0.1分贝的细微差异。

这样的勤学苦练在2008年冬夜迎来了一次关键检验。气温-5℃,梦溪广场的地面渗出清水,他反复测听到晚上11时,终于测到DN600管道上的一处漏点。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自主测到大口径漏点,那种感觉难以言表。“掀开井盖的瞬间,清水冲得井壁哗哗响,双手冻得通红却顾不上暖一暖。”这次经历也让他明白,测漏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耐心与执着的修行。

岁月沉淀中,他的脚步踏遍街巷胡同,听漏仪成了最亲密的伙伴。2019年,太平路路面塌陷,他不顾危险跳进3米深的坑洞排查;2020年大年初六,他带领队员在无管网图的小区“盲查”72小时,只为找到3处拇指大的漏点……一次次坚守让他从“职场新人”蜕变为同事口中的“管网活地图”。

匠心传承:培养接班人赋能“老手艺”

20年磨一剑。20年里,李迪带领团队测出管网漏点4500余处,个人测得1500余处,降低供水成本近千万元,更让劳动模范的称号实至名归。

2020年,他获评镇江市劳动模范;2021年,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一个个荣誉让李迪愈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培育更多接班人才能让事业薪火相传。

作为“王祥服务队”队长和“匠心青蓝”导师,他将20年实战经验凝结成“三步听音法”:先辨路面异响,再用设备锁定范围,最后钻孔确认精准位置。“漏声像音乐,高低长短都是‘密码’,得让年轻人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才能悟透。”他带着徒弟王洋、陈凯蹲守爆管现场,手把手教他们在复杂环境中捕捉漏声,在DMA分区计量数据中分析规律。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徒弟快速成长。2024年,“95后”李港、杨文定徒弟测漏点330余处,成为团队“技术新星”。李迪还创新“理论+实战”培训模式,将智慧化平台数据与传统测漏技术结合,带领团队将测漏效率提升40%,让“老手艺”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初心如炬:听管道“病”更听百姓“心”

作为京口区人大代表,李迪的手机24小时待机。2025年初,市政路23号305室的90岁梁奶奶打来电话,称家中水龙头锈蚀漏水。他带着服务队上门,发现老人家中管道老化严重,当即免费更换阀门、维修管线。“打开新龙头时,奶奶攥着我的手不放,说‘这水比以前清亮多了’。”他说。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在100余户孤寡老人家中上演。

在他带领下,“王祥服务队”累计解决用水难题千余次,获江苏省志愿服务银奖。他常说:“测漏仪听的是管道的‘病’,我们更要听百姓的‘心’。”走街串巷时,他会多带一套工具,看到老旧小区的锈蚀管道就顺手维修;接到用户咨询电话,哪怕是反映“水小”的细微问题,也会上门排查三遍——“百姓的用水小事,都是我们的心头大事”。

初心在考验中愈发闪耀。2020年底,-11.3℃的寒潮袭击镇江,管道冻裂频发。李迪带领团队开启“白加黑”模式:白天跑遍20个水量异常小区,晚上徒步巡检60公里主干管,连续奋战21天。“那阵子耳朵里全是漏声,做梦都在辨音”,但他毫无怨言。20天锁定160处漏点,他用双手为城市“血管”抵御严寒。

如今,40岁的李迪依然保持着深夜巡检的工作节奏。从青涩学徒到测漏专家,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凌晨街巷里的脚步声、按下“听诊器”按钮的嘀嗒声,以及面对老百姓“急难愁盼”时那句“我来上”的责任担当。本报记者王圆梦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