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记者来到安丰镇红安村宇丰园艺种植家庭农场,三十多个工人正在桑苗田里忙碌。几位热心阿姨一手忙着除草,一手指向不远处一个皮肤黝黑正在干活的汉子:“那是我们老板。”这个不像老板的老板闻声丢下手里的活,笑盈盈地迎上前来。
近年来,红安村从以稻麦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升级成为绿色生态“富民村”,种桑养蚕的农户不在少数。在宇丰农场,早已不是大面积种植蚕桑苗了,而是以种植饲料桑苗特别是沙地饲料桑为主。从传统的蚕桑苗向饲料桑转型,是一个潜心探索的过程。现年49岁的张礼兵老家在南通海安,父亲就是做种桑养蚕生意的。受父亲影响,张礼兵也跟着学,靠养蚕、种桑发家致富。2012年,在本市尝试流转土地种植桑苗已经有段时间的张礼兵经人介绍来到红安村,在这里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2014年,张礼兵注意到一个新型品种——饲料桑。根据中科院吴中伦院士等权威专家研究,加上自己十多年的种桑经验,张礼兵判断,这一品种具有潜在的生态价值和饲料价值,前景十分广阔,于是开始尝试种植。从种子引进到播种时间,从种植密度到肥培管理,张礼兵全程坚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潜心新品种植。
较早尝试转型迎来更广阔的市场。“这种饲料桑苗耐低温、耐干旱,既有防风固沙的功能,还能做饲料使用。”过硬品质让张礼兵底气十足一路向北,去新疆、去内蒙,为的就是把好苗推销出去。推销靠的是品质和诚信,张礼兵每到一地,不是先谈订单,而是先送苗,“不是好苗不签合同”。就这样慢慢积累起了客户信任。新疆天山牧歌这样的大公司居然抛来橄榄枝,起初让张礼兵出乎意料。“对方来东台考察一番,立刻下了饲料桑苗的订单。”张礼兵说,“只要种好苗,做好人,订单自然就来了。”如今,张礼兵种植的桑苗远销内蒙、陕西、浙江、四川、广西、新疆等地,生产的实生桑还被甘肃等沙漠化省区用于沙漠治理指定苗木。
在现场,记者感到好奇的是,种桑苗近二十年的张礼兵这两年又大面积种起了大葱。张礼兵告诉记者说,前几年从朋友那儿听说种大葱的门路,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区,自己就想“赌一赌”。头一年赌赢了,去年底又亏损70多万元。不过他心态倒是放得平:“搞农业本也有几分靠天吃饭嘛。”张礼兵说,因为今年雨水偏多,大约四分之一的大葱都淹死了,但市场价却高了,预计今年种的大葱亩效益可达3万元。
在红安发展,对红安有了感情,这里成了张礼兵的第二故乡,而红安村民的勤劳质朴更深深感染了他。尽管桑叶可以卖到些钱,但张礼兵从来不卖,而是免费送给来做工的村民。张礼兵说,他这儿的工人都是红安村村民。这些工人中养蚕的不少。农场稍闲的时候正好是蚕农大忙时,因此不少村民都选择常年在这里做工,农场最忙的时候有一百多个工人。“工人除了自家养蚕的收入,每年最多的还能在我们农场挣到将近3万元。”张礼兵说,一个人富不算真正的富,“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才是更幸福的事。”